小国学网>诗词大全>登马氏永宁阁和朱漕元顺分韵赏析

登马氏永宁阁和朱漕元顺分韵

宋 · 张孝祥
佛宫昔谁营,犹挟盖世气。
应惭割据丑,稍识苦空味。
重檐隐白日,隆栋涌金地。
耽耽壁间像,尚可将千骑。
乡来歌舞处,荒棘拥城雉。
惟此悲愿成,历劫更兴起。
横撞钟万石,妙响警昏醉。
忆当风雪辰,兹事实经始。
老僧喜成就,膜拜颡有泚。
唤客馔伊蒲,斋房颇深邃。
空岩才跬步,不往独何谓。
径携双竹杖,脚力勇难制。
绣衣两使者,风谊我所畏。
相逢瘴海上,此乐岂天惠。
山林与心会,风月可回施。
聊乘簿书隙,拚此一日费。
摩挲水边石,胜处欲专美。
不用濡漆书,公诗即行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孝祥所作的《登马氏永宁阁和朱漕元顺分韵》。诗中描绘了对佛宫的追忆与赞叹,以及对过去歌舞繁华景象的感慨,同时表达了对佛教精神的理解与向往。诗人在登阁时,感受到山林与风月的和谐之美,借以抒发内心的宁静与喜悦。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具体赏析如下:

1. **开篇的对比**:“佛宫昔谁营,犹挟盖世气。”诗人以问句开头,引出对佛宫的赞美,同时暗示其宏伟壮丽,超越世俗。通过“昔”与“今”的对比,为后续的感慨埋下伏笔。

2. **佛教精神的觉醒**:“应惭割据丑,稍识苦空味。”诗人通过对比“割据”(指世俗权力的争夺)与“苦空”(佛教中的苦谛、空谛),表达了对佛教精神的认同与追求,从世俗的争斗转向内心的平静与觉悟。

3. **建筑的壮丽与庄严**:“重檐隐白日,隆栋涌金地。”这两句描绘了佛宫建筑的雄伟与辉煌,隐喻着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与崇高地位。通过“重檐”、“隆栋”、“金地”等词语,营造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氛围。

4. **对过去的回忆与感慨**:“乡来歌舞处,荒棘拥城雉。”诗人回忆起佛宫昔日的繁华与热闹,如今却只剩下荒芜与寂寞,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5. **对佛教精神的坚持与传承**:“惟此悲愿成,历劫更兴起。”诗人强调了佛教精神的永恒与不灭,即使历经无数劫难,这种精神也会再次兴起,展现出对佛教信仰的坚定与执着。

6.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横撞钟万石,妙响警昏醉。”诗人通过描述钟声的美妙与清脆,象征着佛法的启示与净化,使人心灵得到洗涤与觉醒。

7. **与友人的相聚与欢愉**:“老僧喜成就,膜拜颡有泚。”诗人与老僧的相遇,不仅增进了彼此的敬仰之情,也体现了佛教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与影响。

8. **宴饮与交流**:“唤客馔伊蒲,斋房颇深邃。”诗人邀请友人共餐,通过美食与交流,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同时也体现了佛教文化中重视和谐与分享的精神。

9. **自然景观的描绘**:“空岩才跬步,不往独何谓。”诗人通过描写登山途中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向往,同时也寓意着心灵的净化与提升。

10. **结语的抒情与展望**:“径携双竹杖,脚力勇难制。”诗人携带竹杖登山,象征着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坚韧与勇气。“不用濡漆书,公诗即行记。”诗人以自己的诗歌记录这次登山的经历,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传承。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个人情感的丰富表达,是一首富有意境与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