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立春
唐 · 曹松
玉烛传佳节,阳和应此辰。
土牛呈岁稔,綵燕表年春。
腊尽星回次,寒馀月建寅。
梅花将柳色,偏思越乡人。
土牛呈岁稔,綵燕表年春。
腊尽星回次,寒馀月建寅。
梅花将柳色,偏思越乡人。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玉烛:古代对蜡烛的美称,也指春节。阳和:温暖的阳光,此处指春天。
土牛:农耕文化中的土制牛,象征丰收。
綵燕:彩色的燕子,代表春天。
腊尽:腊月结束。
星回次:星象轮回,指冬至后星辰位置的变化。
月建寅:农历正月为寅月。
梅花:冬季开花的植物,象征坚韧和早春。
柳色:初春柳树的新绿。
越乡人:指诗人思念的远方家乡的人。
翻译
玉烛传递着佳节的欢乐,温暖的阳光应和着这个时刻。象征丰收的土牛展示了一年的富饶,彩色的燕子预示着新春的到来。
腊月结束,星辰转移,寒冷消退,月亮进入新的一年第一个月——寅月。
梅花与嫩柳交织的景色,让我特别想念远方的乡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节的景象和情感,通过对节气、自然现象和季节特有的植物花卉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在异乡过春节的孤独与思念之情。诗中“玉烛传佳节”一句,设定了一个喜庆而温馨的氛围,“阳和应此辰”则是对这个时刻的描绘,表明春天的到来带来了温暖。
土牛呈岁稔,綵燕表年春。两句通过农事和燕子的形象,进一步强调了季节的转换和新生的气息。“腊尽星回次,寒馀月建寅。”则是对时间流逝和天文现象的观察,表现了诗人对时光变化的感受。
最后,“梅花将柳色,偏思越乡人。”这一句通过对梅花和柳色的描写,以及“偏思”二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心中对远方家乡的思念。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内心情感的流露。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春节的景色,同时也通过这些景物抒发了诗人独自在外的孤寂与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