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投周益公三首(其一)赏析

投周益公三首(其一)

宋 · 王阮
洛中九老后,林下一人闲。
藓篆易钟鼎,泉声先佩环。
禅从止水定,诗挽正风还。
却为午桥惜,惜无螺浦山。

注释

洛中:洛阳。
九老:指多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林下:指隐居之处或林木之下。
闲:悠闲。
藓篆:苔藓上的文字。
钟鼎:古代贵重的器物,常用来象征权势和富贵。
泉声:泉水的声音。
佩环:古代饰品,此处比喻泉水声。
禅:佛教中的静思与修行。
止水:静止不动的水面,象征内心宁静。
诗挽:以诗文来挽回或弘扬。
正风:正统的文学风气。
午桥:地名,可能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螺浦山: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山名,代表理想的山水环境。

翻译

在洛阳九老之后,有一位隐士悠闲度日。
他更喜欢在林间刻写苔藓文字,胜过珍视钟鼎之贵,倾听泉水声仿佛如佩环叮咚。
他的禅定源于内心的平静,诗歌则力图恢复正统的文风。
他怀念午桥的美好,遗憾的是这里没有螺浦山那样的景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阮的作品,属于中晚唐以后词风开始影响诗歌的时期,其诗风格已带有词藻之美。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表达怀古之情的诗句。

"洛中九老后,林下一人闲。"

此两句描绘了一位诗人在洛阳城内九个古老人物之后,独自一人悠然自得于林下之景象。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历史的敬仰,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中安静与孤寂状态的向往。

"藓篆易钟鼎,泉声先佩环。"

这两句则通过对古代文物的描述,将听觉美感融入自然之中。“藓篆”指的是青苔覆盖的古老遗迹,“钟鼎”象征着古代的礼乐文化;“泉声先佩环”则是说泉水的声音先于佩戴的玉环发出,强调了自然声音与人工音乐之间的和谐共鸣。

"禅从止水定,诗挽正风还。"

这里诗人通过禅意静止之心来感受水的宁静,以及借助诗歌之力让风归于正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自然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谐统一。

"却为午桥惜,惜无螺浦山。"

这最后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于午桥的珍视之情,以及对缺失螺浦山的遗憾。这不仅是对风景美的赞叹,也透露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与怀念。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古代文化的怀念,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