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闺怨三首(其二)赏析

闺怨三首(其二)

明 · 王世贞
闻道边关乐事多,前庭蹋鞠后庭歌。
不知刁斗声中月,曾照流黄锦上梭。

鉴赏

这首诗《闺怨三首(其二)》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闺中女子对边关乐事的耳闻与内心微妙的对比,以及对战争与和平生活的复杂情感。

首句“闻道边关乐事多”,开篇即以一种看似平静却暗含讽刺的语气,描述了边疆地区似乎充满了欢愉与热闹,与下文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乐事”不仅指边关的娱乐活动,更隐喻着战争带来的某种虚假的繁荣与满足感。

次句“前庭蹋鞠后庭歌”,进一步描绘了边关内外截然不同的景象。前庭,即边关的前院,这里的人们可能在进行蹴鞠(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享受着看似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后庭,则是闺中女子所处的空间,她们在歌唱,但歌声中或许隐藏着对远方丈夫或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战乱的忧虑。

接下来的“不知刁斗声中月”,将视角转向夜晚,月光下的刁斗声(古代军队中用于报时和警戒的器具)与边关的宁静形成对比,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不期而至的危险。这句诗巧妙地将自然美景与战争的阴影交织在一起,强化了诗中主题的复杂性。

最后一句“曾照流黄锦上梭”,则以织锦为喻,流黄锦是一种珍贵的丝织品,梭子代表织布的过程。这句话意在表达,尽管边关的女子在歌舞中暂时忘却了忧愁,但她们心中那份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如同织锦上的图案,无法被轻易抹去。同时,这也象征着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界限,如同织锦上的线条,既紧密相连又各自独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边关的热闹与闺中的寂寞,以及战争与和平的对立统一,深刻揭示了战争对普通百姓尤其是女性生活的影响,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