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太师挽歌三首(其二)
宋 · 司马光
美化流民物,薰然遗爱多。
栾公当日社,邵父至今歌。
庭有三鳣集,门容驷马过。
欲知馀庆在,公鼎格平和。
栾公当日社,邵父至今歌。
庭有三鳣集,门容驷马过。
欲知馀庆在,公鼎格平和。
注释
美化:形容使事物更美好。流民:逃难的百姓。
薰然:浓郁的样子,此处指深远的影响。
遗爱:遗留下来的爱心或恩惠。
栾公:历史上的某位有德官员。
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引申为善举。
邵父:可能是指邵公,古代贤者,此处借代有德之人。
歌:歌颂,赞美。
鳣:鳝鱼,古人视为吉祥之物。
集:聚集。
驷马:四匹马拉的车,象征显赫的地位。
馀庆:遗留的好运或美德。
公鼎:古代象征权力和公正的大鼎,也代表德行。
格:标准,准则。
平和:公正和谐。
翻译
他美化了流离失所的人们,留下了深厚的仁爱影响。栾公当年的善举,至今仍被人们传唱。
庭院中常常聚集着三条鳝鱼,门前能容纳四匹马拉的车经过。
要了解他的余德,只需看那公正和谐的公鼎就知道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司马光所作,名为《文太师挽歌三首(其二)》。从诗的内容来看,司马光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历史遗迹的描绘,表达了他对逝去时代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当时社会安定的祝愿。
"美化流民物,薰然遗爱多。" 这两句诗表明诗人对过去美好的生活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如同薰香一般,留存在心中,不易消散。
"栾公当日社,邵父至今歌。" 这两句提及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栾巴之社、邵伯之歌,都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美好记忆。这里显示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缅怀。
"庭有三鳣集,门容驷马过。" 这两句描绘的是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庭院中有鱼儿欢跃,门前则是马匹出入自如。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家园美好的向往,也反映出了一个社会秩序井然、民生安定的事实。
"欲知馀庆在,公鼎格平和。" 最后两句诗则点明了主题:希望这种美好祥和的生活能够长久持续下去。在这里,“公鼎”象征着国家的安稳与权威,而“格平和”则表达了对社会和谐、国泰民安的祈愿。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历史文化的描绘,寄寓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祥和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