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菌二首(其二)
明 · 释函可
三五趁晓晴,随云入涧壑。
志与枯槁遇,荣茂非我乐。
顾视深草间,异种纷相错。
恐是蛇虺居,根性乃独恶。
摈弃稍不严,美口成毒药。
气化岂有殊,君子慎所托。
志与枯槁遇,荣茂非我乐。
顾视深草间,异种纷相错。
恐是蛇虺居,根性乃独恶。
摈弃稍不严,美口成毒药。
气化岂有殊,君子慎所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清晨晴朗的天气中,跟随云雾深入山涧峡谷的情景。诗中的“三五”可能指的是农历十五,暗示了时间的特定性。作者通过“志与枯槁遇”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界的深刻联系,与枯木相遇,似乎在暗示着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态度。
“荣茂非我乐”一句转折,表明虽然自然界充满了生机与繁荣,但这并非作者内心的真正快乐所在。这种对比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内心宁静与外在繁华之间平衡的追求。
“顾视深草间,异种纷相错”,诗人转而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草丛中各种不同的生物混杂在一起,这既是对自然多样性的赞美,也可能是对社会复杂性的隐喻。
“恐是蛇虺居,根性乃独恶”一句,诗人担心草丛中可能潜藏着危险,暗示了对潜在威胁的警惕,同时也反映了对人性或社会阴暗面的警觉。
“摈弃稍不严,美口成毒药”则进一步强调了选择与信任的重要性。在诗人的视角下,即使是看似美好的事物,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带来负面后果,如同美丽的毒药。
最后,“气化岂有殊,君子慎所托”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即自然界的气化过程并无差异,但作为君子,应当谨慎地选择自己的归属和依赖的对象,以避免误入歧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社会和道德选择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