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次韵和子瞻归去来辞并引赏析

次韵和子瞻归去来辞并引

宋 · 苏辙
归去来兮,归自南荒,又安归?鸿乘时而往来,曾奚喜而奚悲。
曩所恶之莫逃,今虽欢其足追!蹈天运之自然,意造物而良非。
盖有口之必食,亦无形而莫衣。
苟所赖之无几,则虽丧其亦微。
吾驾非良,吾行弗奔。
心游无垠,足不及门。
视之若穷,挹焉则存。
俯仰衡茅,亦有一樽。
既饭稻与食肉,抚簟瓢而愧颜。
感乌鹊之夜飞,树三绕而未安。
有父兄之遗书,命却扫而闭关。
知物化之如幻,盖舍物而内观。
气有习而未忘,痛斯人之不还。
将筑室乎西廛,堂已具而无桓。
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与游?龟自闭于床下,息眇绵乎无求。
阅岁月而不移,或有为予深忧。
解刀剑以买牛,拔萧艾以为畴。
蓬累而行,捐车舍舟。
独栖栖于图史,或以佞而疑丘。
散众说之纠纷,忽冰溃而川流。
曰吾与子二人,取已多其罢休。
已矣乎,斯人不朽惟知时,时不我知谁为留?岁云往矣今何之?天地不吾欺,形影尚可期。
相冬廪之亿秭,知春垄之耘耔。
视白首之章,信稚子之书诗。
若妍丑之已然,岂复临镜而自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辙的《次韵和子瞻归去来辞并引》,通过“归去来兮”这一主题,表达了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深刻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诗的开头“归去来兮”,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想要回归自然、摆脱世俗束缚的愿望。接下来的“归自南荒,又安归?”则体现了诗人对归宿的思考,既有对过去经历的回顾,也有对未来归宿的探寻。

“鸿乘时而往来,曾奚喜而奚悲。”通过鸿雁的迁徙,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不定,喜怒哀乐皆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应过分执着。紧接着,“曩所恶之莫逃,今虽欢其足追!”表达了对过去错误的反思,即使无法改变,但可以从中吸取教训,追求内心的欢愉。

“蹈天运之自然,意造物而良非。”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理解万物的运行,认识到人的主观意图有时并非完全能控制一切。接下来的“盖有口之必食,亦无形而莫衣。”则进一步阐述了生存的基本需求与物质世界的局限性。

“苟所赖之无几,则虽丧其亦微。”指出在物质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诗人认为,即使失去一些物质上的东西,只要内心感到满足,损失也是微不足道的。

“吾驾非良,吾行弗奔。”表达了对当前生活方式的不满,暗示了诗人希望过上更加自由、不受束缚的生活。接下来的“心游无垠,足不及门。”则描绘了一种心灵的自由状态,不受外界物质条件的限制。

“视之若穷,挹焉则存。”体现了诗人对物质贫乏与精神富足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即使物质条件匮乏,只要心灵充实,就能找到生活的意义。

“俯仰衡茅,亦有一樽。”描述了简朴的生活状态,即使在简陋的环境中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接下来的“既饭稻与食肉,抚簟瓢而愧颜。”则反映了诗人对物质享受的节制态度,即使拥有简单的食物,也不应因此感到羞愧。

“感乌鹊之夜飞,树三绕而未安。”通过乌鹊夜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不确定性的感慨,即使努力寻找归宿,也难免感到不安。

“有父兄之遗书,命却扫而闭关。”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个人修养的重视。接下来的“知物化之如幻,盖舍物而内观。”则进一步强调了对事物本质的洞察,认识到外在世界如同梦幻泡影,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世界。

“气有习而未忘,痛斯人之不还。”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能实现理想抱负的遗憾。

“将筑室乎西廛,堂已具而无桓。”预示了诗人未来的计划,希望能够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避风港,但同时也意识到可能面临的困境。

“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与游?”表达了对志同道合者的渴望,以及对孤独的无奈。

“龟自闭于床下,息眇绵乎无求。”通过龟的形象,象征了诗人对平静、无欲无求生活的向往。

“阅岁月而不移,或有为予深忧。”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某些事情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的担忧。

“解刀剑以买牛,拔萧艾以为畴。”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远离纷争,追求和谐与宁静。

“蓬累而行,捐车舍舟。”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向往的隐居生活,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平静。

“独栖栖于图史,或以佞而疑丘。”体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学的热爱,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思考。

“散众说之纠纷,忽冰溃而川流。”表达了诗人希望消除误解,让真相自然显现。

“曰吾与子二人,取已多其罢休。”体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

最后,“已矣乎,斯人不朽惟知时,时不我知谁为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把握当下、珍惜时间的呼吁。

“岁云往矣今何之?天地不吾欺,形影尚可期。”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接受,以及对自我存在的坚定信念。

“相冬廪之亿秭,知春垄之耘耔。”通过农事活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循环、生命延续的认同。

“视白首之章,信稚子之书诗。”体现了诗人对老幼两代的关怀,以及对传承文化的重视。

“若妍丑之已然,岂复临镜而自疑。”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认为无论美丑,都已经成为过去,无需再自我怀疑。

整首诗情感丰富,寓意深远,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其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