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廪
后世不复古,贫穷主兼并。
非民独如此,为国赖以成。
筑台尊寡妇,入粟至公卿。
我尝不忍此,愿见井地平。
大意苦未就,小官苟营营。
三年佐荒州,市有弃饿婴。
驾言发富藏,云以救鳏茕。
崎岖山谷间,百室无一盈。
乡豪已云然,罢弱安可生。
兹地昔丰实,土沃人良耕。
他州或呰窳,贫富不难评。
豳诗出周公,根本讵宜轻。
愿书七月篇,一寤上聪明。
拼音版原文
翻译
古代君王有制度,将圣贤之道赐予百姓遵循。后世未能恢复古道,贫者被富者兼并。
不只是民众如此,国家的稳定也依赖于此。
为表彰寡妇,筑台接受粮食捐赠,连公卿也参与进来。
我曾对此深感痛心,希望土地平等分配。
但大计难以实现,官员们忙于琐事。
我在荒州任职三年,市场上有被遗弃的饥饿婴儿。
我驾车前往富人家,声称要救助孤寡无助的人。
在崎岖山谷间,百户人家却无一户充足。
地方豪强已成常态,弱小者怎能生存。
这里过去丰饶,土壤肥沃,人们勤劳耕作。
其他地方可能贫瘠,贫富差距显而易见。
《豳风》出自周公,根基不能轻易动摇。
我愿写下这篇《七月》,希望能唤醒最高智慧者关注。
注释
颁赍:颁发并给予。上所行:圣贤之道。
复古:恢复古代的风气或制度。
贫穷:经济困难。
主兼并:主导兼并行为。
民:人民。
赖以成:维系国家稳定。
筑台:建造纪念物。
尊寡妇:尊重和表彰寡妇。
入粟:捐粮。
公卿:高级官员。
不忍:同情。
井地平:土地平均分配。
大意:宏图大计。
苟营营:忙碌而琐碎。
佐荒州:在荒凉之地辅助。
弃饿婴:被遗弃的饥饿婴儿。
富藏:富裕之家。
鳏茕:孤寡之人。
崎岖山谷:艰难环境。
百室无一盈:家家户户都不富裕。
乡豪:地方豪强。
罢弱:弱小者。
昔丰实:过去富饶。
良耕:勤劳耕作。
呰窳:贫瘠。
贫富不难评:贫富差距明显。
豳诗:《豳风》。
根本:根基。
七月篇:《诗经·七月》。
一寤:唤醒。
上聪明:最高智慧者。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作,名为《发廪》。全诗通过对比古今差异,抒发了作者对于社会贫富不均、官僚贪腐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忧虑和批判。
诗中“先王有经制,颁赍上所行”表明作者对古代圣王能够制定合理法度并得到执行的理想化描述。而“后世不复古,贫穷主兼并”则指出了后世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强者兼并弱者的现实。
接着,“筑台尊寡妇,入粟至公卿”描绘了一种对待寡妇和公正官员的理想状态,而“我尝不忍此,愿见井地平”则表达了作者希望看到社会公平、土地平均分配的愿望。
“大意苦未就,小官苟营营”表现了作者对于改革难度的感慨和小官吏的贪婪无为。随后,“三年佐荒州,市有弃饿婴”、“驾言发富藏,云以救鳏茕”则是对自己在地方任职三年期间所见到的贫困现状和希望通过改革来拯救民众的表达。
“崎岖山谷间,百室无一盈”形象地描绘了荒凉萧条的自然景观与贫瘠的人家,而“乡豪已云然,罢弱安可生”则批判了地方豪强对民众的剥削和压迫。
最后,“兹地昔丰实,土沃人良耕”回忆了过去这块土地的肥沃与人们勤劳耕作的情景,而“他州或呰窳,贫富不难评”则是对比其他地方贫富差异易于辨识的现状。
王安石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改革的迫切愿望,以及希望通过文治来达到国家和民众的福祉。这首诗反映了宋代初年社会矛盾和作者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