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题沅陵县治廓轩赏析

题沅陵县治廓轩

宋 · 赵蕃
昔我过此屋,四壁蔽莫窥。
屋外何所有,榛草连污池。
今我重来过,壁去檐竹垂。
榛草既除屏,洿池出涟漪。
檐前复何有,江上山参差。
山穷望不穷,所恨眼力遗。
主人要命名,名汎境不随。
昔闇今则廓,曰廓咸谓宜。
慨兹一室尔,系在治不治。
除昏与致明,可不念已为。
游焉且息焉,舍斯复何斯。
岂惟君是规,我亦因得师。

翻译

从前我路过这间屋子,四周墙壁遮挡看不见。
屋外有什么?榛草丛生环绕着污池。
如今我再次来访,屋檐下竹子低垂。
榛草已被清除,污池中泛起涟漪。
屋檐前又有什么?江上山峦起伏。
山虽尽,视线却无尽,只遗憾视力有限。
主人想给它命名,名字随环境而定。
从前暗淡,现在开阔,都说这样合适。
感叹这间屋子,它的境遇关乎治理。
除去昏暗,带来光明,怎能不深思。
在这里游息,离开这里又何处寻?
岂止规劝你,我也从中得到教诲。

注释

过:路过。
蔽莫窥:遮挡看不见。
榛草:一种野生灌木。
檐竹:屋檐下的竹子。
洿池:污水池。
参差:高低错落。
恨:遗憾。
名汎:随意命名。
闇:暗淡。
廓:开阔。
治:治理。
致明:带来光明。
游焉:在此游玩。
舍斯:离开这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所作的《题沅陵县治廓轩》。诗人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景象,表达了对治所环境变迁的感慨。首句“昔我过此屋”回忆起往昔来访时,房屋简陋,四壁封闭,窗外只有杂草丛生和污池。而今再来,“壁去檐竹垂”,环境有了显著改善,榛草被清除,池水也荡漾出涟漪,展现出清新之景。

接着,诗人注意到屋檐前的江景,远山层峦叠嶂,虽远望不尽,却让人心生遗憾,只能感叹视力所限。对于这座建筑的新名字“廓轩”,诗人认为它反映了环境的变化,从狭小到开阔,符合其新面貌。他借此寓言,指出治所的治理状况直接影响着环境的兴衰,强调了政治清明的重要性。

最后,诗人呼吁人们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不应忘记治理的得失,游憩于此,也要有所反思。这不仅是规劝他人,也是自我警醒,从中得到教益。整首诗语言朴素,情感深沉,富有哲理,体现了赵蕃诗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