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疏斋卢按察(其一)
宋末元初 · 杨公远
歙境争先睹使星,玉川风致是前生。
壮怀学富五千卷,明月光分十一城。
吏立寒冰惊号令,民沾和气乐耘耕。
政声久彻宸旒听,行看金瓯覆姓名。
壮怀学富五千卷,明月光分十一城。
吏立寒冰惊号令,民沾和气乐耘耕。
政声久彻宸旒听,行看金瓯覆姓名。
注释
歙境:歙州之地。争先睹:急切期待。
使星:使者或重要官员。
玉川风致:玉川先生的风度(指唐代诗人卢仝)。
前生:前世记忆。
学富五千卷:学问渊博。
明月光分:皎洁的月光照亮。
十一城:泛指多座城市。
吏立寒冰:官吏在严寒中站立。
惊号令:严格执行命令。
民沾和气:百姓享受和谐气氛。
乐耘耕:欢喜地耕作。
政声:政绩之声。
宸旒:皇帝的代称。
金瓯覆姓名:镌刻在国家的荣誉中。
翻译
歙州之人急切期待着使者星临,仿佛玉川先生的风度是他们前世的记忆。胸怀壮志,学问渊博如拥有五千卷书,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十一座城池。
官吏站立在寒冷中,严格执行命令,百姓沐浴在和谐气氛中,欢喜地耕作。
政绩之声长久回荡在皇帝的耳畔,不久后,他的名字将镌刻在国家的荣耀篇章上。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地方施政的情景,展现了他治理有方、民生安宁的美好境象。
"歙境争先睹使星,玉川风致是前生。" 这两句通过对比星辰和山川之美,暗示诗人或其主事者在政治上早已显露出卓越才华,如同天上的星辰一般引人注目,同时也强调了这份治理之功非一日之积,犹如玉川的风光,是由来已久的结果。
"壮怀学富五千卷,明月光分十一城。"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广博学问和其所管理之地的辽阔。五千卷书籍象征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明月之光照亮了十一座城池,意味着治理之下,百姓生活在明朗、清晰的法律与秩序中。
"吏立寒冰惊号令,民沾和气乐耘耕。" 这两句描绘了官员严肃公正执法的情形(如同寒冰一般不可侵犯),同时也描写了百姓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安心劳作。
"政声久彻宸旒听,行看金瓯覆姓名。" 最后两句则表明这位官员的政绩长久传播,被皇上所知晓(宸旒听),他的名字也被刻在金瓯上以资纪念,象征着荣誉和永恒的记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与人文政治的结合,展示了一位理想官员的形象,以及他所创造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