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秦寿之题五祖
宋 · 王之道
栽花传法总吾身,生灭无烦取次论。
一梦傥从今日觉,群峰应许此山尊。
塔中相好如来具,手里衣盂达磨存。
若遇小儿宜借问,性华何处更寻根。
一梦傥从今日觉,群峰应许此山尊。
塔中相好如来具,手里衣盂达磨存。
若遇小儿宜借问,性华何处更寻根。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栽花:种植花朵以示佛法。传法:传授佛法。
总吾身:与我自身密切相关。
生灭:生死轮回。
取次:随意、琐碎。
傥:倘若。
今日:现在。
群峰:众多山峰。
此山尊:这座山的地位。
塔中相好如来具:塔中展示的完美佛陀形象。
手里衣盂:手中持有的衣物和钵盂(象征达摩的遗物)。
达磨:佛教禅宗始祖。
若遇:如果遇见。
小儿:小孩。
性华:佛法的本质。
更:再。
寻根:寻找根源。
翻译
种植花朵传承佛法,生死轮回无需琐碎讨论。如果能从今天开始觉悟,众山峰都将承认这座山的崇高地位。
塔中的佛像和达摩的衣钵象征着佛法完备。
遇到小孩也应当询问,佛法的根本在哪里寻找呢?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之道创作的,名为《次韵秦寿之题五祖》。诗中融入了禅宗的思想和佛教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时间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感悟。
“栽花传法总吾身”表达了诗人将自己的修行与传承相结合,将个人修为转化为对后人的指导。"生灭无烦取次论"则是说对待生死看得很淡定,不为世俗的烦恼所动,保持内心的平和。
“一梦傥从今日觉”暗示了诗人对于过去的一切视若幻梦,从今天开始觉醒过来。"群峰应许此山尊"则是说所有的高峰都向这座山致敬,这里象征着最高的精神追求或修行之地。
“塔中相好如来具”中的“塔”可能指的是佛塔,即供奉佛骨或其他圣物的地方,“相好如来具”则是说在那里可以找到如来(即佛)的智慧和教诲。"手里衣盂达磨存"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犹如用手中的器皿盛放珍贵的物品。
最后两句“若遇小儿宜借问,性华何处更寻根”则是说如果遇到纯真无暇的小孩子,就应该向他们学习,询问生命之美和精神之源自何处。这里的“性华”指的是生命力或自然之美,而“更寻根”则是在探索这种美好之源的深处。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禅宗哲学的理解,也反映出了他对于人生、修行和智慧追求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