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送杨尚书赴东川赏析

送杨尚书赴东川

唐 · 姚合
郤縠诗书将,衔恩赴梓州。
绕身垂印绶,护马执戈矛。
剑阁和铭峭,巴江带字流。
从来皆惜别,此别复何愁。

拼音版原文

quèshīshūjiāngxiánēnzhōu
ràoshēnchuíyìnshòuzhímáo

jiànmíngqiàojiāngdàiliú
cóngláijiēbiébiéchóu

注释

郤縠:古代将领名。
诗书:指学问和诗书修养。
衔恩:怀着感恩的心情。
梓州:古地名,今四川三台县一带。
印绶:古代官员的象征,印信和系印的丝带。
护马:保护马匹。
戈矛:古代兵器,戈用于刺,矛用于捅。
剑阁:位于四川北部的著名关隘。
峭:陡峭,形容铭文刻得深峻。
巴江:长江上游支流,流经四川地区。
惜别:对离别的惋惜。
何愁:有什么可担忧的。

翻译

郤縠凭借诗书才学担任将领,怀着恩情奔赴梓州任职。
他的官职显赫,身上佩戴着垂挂的印绶,保护着战马,手持戈矛准备战斗。
剑阁上的铭文刻着他的功绩,而巴江的水仿佛也带着他的名字流淌。
人们历来都对离别感到惋惜,但这次的分别又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鉴赏

诗中描绘了一位士人准备远行的情景,郤縠、诗书等物品被收拾整理,以示其重视知识与文化。"衔恩赴梓州"表明这次离别是带着对恩人的感激之情前往梓州(今四川宜宾)的。"绕身垂印绶,护马执戈矛"则形象地展示了士人出行时的装束和备战状态,以及对旅途安全的警觉。

接下来的"剑阁和铭峭,巴江带字流"让读者感受到这位士人的旅程是如何跨越险峻的地貌,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这里的“剑阁”指的是蜀道上的剑门关,而“铭峭”则可能是对其险峻的形容,“巴江带字流”则是对长江水流的生动描绘。

"从来皆惜别, 此别复何愁"表达了诗人对于这次离别的特别不舍和深重的忧虑。"从来皆惜别"意味着历来的每一次告别都让人感到惆怅,而“此别复何愁”则强调了这一次离别尤其令人心绪难平。

整首诗通过对细节的精确描写和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送别之时的心境和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