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灵谷寺善上人诵经处赏析

灵谷寺善上人诵经处

明 · 施渐
释子岂不见,持心世绝无。
悟因诸部入,定似一身枯。
林霭凝香气,山光积坐趺。
寥然断尘伴,惟与法王俱。

拼音版原文

shìjiànchíxīnshìjué

yīnzhūdìngshēn

línǎiníngxiāngshānguāngzuò

liáoránduànchénbànwéiwáng

鉴赏

这首明代施渐的《灵谷寺善上人诵经处》描绘了一位僧侣在静谧的灵谷寺中修行的情景。首句“释子岂不见”,以疑问语气表达了对僧人的理解,暗示他已经洞察世事,超脱凡尘。接下来的“持心世绝无”进一步强调了僧人内心的纯净和与世隔绝的状态。

“悟因诸部入”描述了僧人通过研习佛经(诸部)来获得智慧和领悟,而“定似一身枯”则形象地刻画出他在禅定中的专注与寂静,仿佛身体都凝固了一般。诗人通过“林霭凝香气,山光积坐趺”这两句,描绘了僧人诵经之地环境的清幽,林间雾气带着香气,阳光洒在僧人的禅定姿态上,营造出一种宁静深远的氛围。

最后两句“寥然断尘伴,惟与法王俱”表达了僧人与尘世彻底隔绝,只剩下他独自沉浸在佛法的世界中,与佛法的精神领袖——法王相伴,体现出他对佛法的虔诚和追求。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展现了僧人修行生活的清净与深沉。

词语解释

不见的意思:◎ 不见 bùjiàn(1) [do not see;do not meet]∶不曾相见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2) [be lost;be missing]∶[东西]见不着;丢失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持心的意思:谓处事所抱的态度。《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鍊之吏,持心近薄。” 宋 曾巩 《贺韩相公赴许州启》:“ 巩 处势多奇,误知最久。持心素厚,未忌坠屨之微;引脰永怀,已动扫门之喜。” 元 柯丹邱 《荆钗记·就禄》:“后因朝廷体知处事能为,持心公正,陞任 吉安 知府。”...

法王的意思:(1).佛教对 释迦牟尼 的尊称。亦借指高僧。《法华经·譬喻品》:“我为法王,於法自在。” 宋 苏轼 《赠虔州慈云寺鉴老》诗:“却须重説圆通偈,千眼薰笼是法王。” 清 金农 《得宋高僧手写<涅槃经>残本即题其后》诗:“法王力大书体肥,肯落人间寒与饥。”(2). 元 明 等朝授予红教喇嘛首领的封号。 元世祖 至元 七年封萨迦派首领 八思巴 为大宝法王。 明 朝分封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的上层喇嘛为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等。 吴晗 《朱元璋传》第四章二:“ 明 朝继承 元 朝的制度,设立了军事统...

寥然的意思:寂静貌。 宋 林逋 《和酬杜从事题壁》:“佳话频移晷,清标几拂襟。寥然 长卿 壁,题此比兼金。” 明 何景明 《送萧文彧分教临川序》:“监司视学者,至入其室,寥然不闻絃诵,閲其士,驁然揖让不就列。”...

林霭的意思:亦作“ 林蔼 ”。林中的云气。 唐 陆海 《题龙门寺》诗:“窗灯林靄里,闻磬水声中。” 唐 郑良士 《游九鲤湖》诗:“仄径倾崖不可通,湖嵐林靄共溟濛。” 清 方文 《禾塘访麻孟璿村居》诗:“僕夫归渡口,林蔼拂簷牙。”...

岂不的意思:◎ 岂不 qǐbù[wouldn’t it result in] 难道不…?怎么不…?岂不容易?...

山光的意思:山的景色。 南朝 梁 沉约 《泛永康江》诗:“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 唐 岑参 《郡斋平望江山》诗:“山光围一郡,江月照千家。”...

释子的意思:僧徒的通称。取 释迦 弟子之意。《杂阿念经》:“若欲为福者,应於沙门释子所作福。” 唐 韦应物 《寄皎然上人》诗:“ 吴兴 老释子,野雪盖精庐。”《初刻拍案惊奇》卷七:“ 玄宗 虽崇奉道流,那 惠妃 却篤信佛教,各有所好。 惠妃 信的释子,叫做 金刚三藏 。”...

香气的意思:◎ 香气 xiāngqì[fragrance;aroma;sweet smell] 芬香的气味...

一身的意思:◎ 一身 yīshēn(1) [the whole body;all over the body;from head to foot]∶全身,浑身一身正气(2) [suit]∶一套(衣服)一身新衣服(3) [single person]∶一个人孑然一身...

因诸的意思:相传为 齐国 狱名。《公羊传·昭公二十一年》:“ 宋 南里者何?若曰因诸者然。” 何休 注:“因诸者, 齐 故刑人之地。” 徐彦 疏:“旧説云:即《博物志》云‘ 周 曰囹圄, 齐 曰因诸’是也。”按,今本《博物志》无此文。一说“因诸”为 齐国 放逐犯人的地区。见 陈立 《公羊义疏》卷六四、 俞樾 《群经平议·公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