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述(其三)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新为无母子,六十始婴啼。
哭向天边断,魂随地下迷。
林乌飞引鷇,野鹿食鸣麑。
我独伤何恃,徬徨日影西。
哭向天边断,魂随地下迷。
林乌飞引鷇,野鹿食鸣麑。
我独伤何恃,徬徨日影西。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的《哀述》组诗中的第三首。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命脆弱和无常的深刻感慨。
首句“新为无母子,六十始婴啼”描绘了一个孤独的场景,一个新生的生命在没有母亲的陪伴下开始啼哭,暗示了生命的无助与孤独。接着,“哭向天边断,魂随地下迷”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悲凉的情绪,哭声似乎穿透了天际,而灵魂则迷失在地底,表达了对失去亲人的深切哀悼。
“林乌飞引鷇,野鹿食鸣麑”这两句运用了自然界的动物来比喻人世间的生离死别。林中的乌鸦引领着小鸟飞翔,野鹿在吃着小鹿的叫声,这些景象既展现了生命的延续,也暗含了生命的消逝。通过动物的行为,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界的循环与人类生命的无常联系起来,增强了诗歌的寓意深度。
最后,“我独伤何恃,徬徨日影西”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面对生命的无常,诗人感到自己无所依凭,彷徨在时间的流逝中。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叹,也是对整个生命历程的深沉思考。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哀婉的笔触,描绘了生命中的孤独、脆弱与无常,通过自然界的形象,深刻揭示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