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
明 · 张诩
妙明属本来,舍利竟何物。
功过了不知,终然是枯骨。
功过了不知,终然是枯骨。
鉴赏
这首诗《舍利子》由明代诗人张诩所作,通过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探讨了生命与存在的本质问题。
首句“妙明属本来”,开篇即以“妙明”二字点题,引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属本来”则强调了这种妙明之性是与生俱来、本自具足的,暗示着生命深处存在着一种超越表象的真理或本源。
接着,“舍利竟何物”一问,将话题转向了佛教中的舍利,即佛祖或其他圣者的遗骨。这里以舍利为载体,探讨了生命结束后物质形态的归宿和意义,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最终去向。
“功过了不知”一句,进一步深化了对生命过程的理解。它提示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无论经历了多少成就与挫折,最终都无法确切知晓其意义,因为这些经历本身可能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而非独立于生命之外的评判标准。
最后,“终然是枯骨”以形象的比喻收尾,将生命的最终归宿指向了无常与消逝。这句话既是对物质层面的终结的描述,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在生命的尽头,所有曾经的辉煌与苦难都化为了虚无,留下的只是空无一物的躯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舍利子这一佛教象征的探讨,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本质以及最终的归宿,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哲学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