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苕溪草堂和孙太初韵一首
明 · 黄省曾
翠竹婵娟傍野潭,秋山日映草堂寒。
云枝桂树临虚榻,翡翠山鸡照碧湍。
漫学赤须求茂苑,久携青剑隔长安。
时时野服乘高兴,采药吞芝歌远峦。
云枝桂树临虚榻,翡翠山鸡照碧湍。
漫学赤须求茂苑,久携青剑隔长安。
时时野服乘高兴,采药吞芝歌远峦。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深的山水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草堂周围的自然景观,翠竹、秋山、云枝、桂树、山鸡与湍流,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诗中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追求。
首联“翠竹婵娟傍野潭,秋山日映草堂寒”,开篇即以“婵娟”形容翠竹的姿态,生动地描绘了竹林环绕着野水潭的景象,同时通过“秋山日映”渲染出草堂所在环境的静谧与清冷,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
颔联“云枝桂树临虚榻,翡翠山鸡照碧湍”,进一步扩展画面,云枝与桂树仿佛与草堂相接,山鸡在碧绿的水流中倒影,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和谐的自然世界。
颈联“漫学赤须求茂苑,久携青剑隔长安”,转而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里“赤须”可能象征着对繁华世界的向往,“茂苑”则代表理想中的美好之地。“青剑”与“长安”则暗示着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以及诗人对自由与追求的执着。
尾联“时时野服乘高兴,采药吞芝歌远峦”,诗人以实际行动展现了自己的生活态度——穿着朴素的野服,随兴而行,采集草药,吞食灵芝,歌唱着远方的山脉。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也表达了对精神自由与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情感与追求的巧妙融合,展现出一幅既具视觉美感又富含哲理意味的山水画卷,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