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庚申四月十三日,贼至,余拟避至江口,行抵石柱庙梁氏寓居,始知沿江亦有贼,余遂不复前进,下午被贼搜出,端坐听天,吊打索断,掷余于地,遂以刀斫余头顶七八处,又以刀击左臂,筋骨几折,幸未发晕。逾时就卧草间。踵至者见受重伤,不复加刃。至十九日,舁回寝室,家已掳掠一空。六月杪勉强渡江,始能徐步(其二)赏析

庚申四月十三日,贼至,余拟避至江口,行抵石柱庙梁氏寓居,始知沿江亦有贼,余遂不复前进,下午被贼搜出,端坐听天,吊打索断,掷余于地,遂以刀斫余头顶七八处,又以刀击左臂,筋骨几折,幸未发晕。逾时就卧草间。踵至者见受重伤,不复加刃。至十九日,舁回寝室,家已掳掠一空。六月杪勉强渡江,始能徐步(其二)

清 · 缪重熙
草芦栖七日,寇退舁回家。
病势欣方减,兵灾忽又加。
省亲辞故里,侍疾到新沙。
赖得神明护,清凉悟进瓜。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庚申四月十三日遭遇贼寇侵扰的艰难经历。诗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坚韧,以及对命运的深刻感悟。

首句“草芦栖七日”,形象地描述了作者在草庐中避难的日子,隐含着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动荡时局的无奈。接着,“寇退舁回家”一句,表达了在贼寇离去后,作者得以返回家园的喜悦之情。

然而,好景不长,“病势欣方减,兵灾忽又加”两句,揭示了生活中的起伏不定,病痛稍有好转,却又面临新的灾难。这种反复无常的命运,让人心生感慨。

“省亲辞故里,侍疾到新沙”则展现了作者在亲情与责任之间的抉择,为了照顾生病的亲人,不惜离开熟悉的故乡,前往新沙之地。这一行为体现了深厚的家庭情感和对亲人的关怀。

“赖得神明护,清凉悟进瓜”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精神寄托和对未来的希望。在经历了种种苦难之后,他似乎从困境中找到了某种启示,或许是对生命的重新认识,或者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在动荡时期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充满了人生的哲理和情感的深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