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次韵寄茅山张伯雨(其二)赏析

次韵寄茅山张伯雨(其二)

元 · 萨都剌
天际三峰翠色浮,更于何处觅瀛洲。
也知方外神仙好,不识人间儿女愁。
白犬吠人惊夜鬼,珠帘捲雨入明楼。
挂冠何日寻高隐,竹杖芒鞋绝顶游。

鉴赏

这首元代萨都剌的诗《次韵寄茅山张伯雨(其二)》描绘了一幅幽静而富有神秘色彩的画面。首句“天际三峰翠色浮”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远处山峰的青翠之色,如同仙境中的瀛洲般虚无缥缈。诗人感叹道:“更于何处觅瀛洲”,表达了对超凡脱俗之地的向往。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也知方外神仙好,不识人间儿女愁。”他承认神仙生活的吸引力,但同时也揭示了自己对人间世俗情感的理解和牵挂。这里流露出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

“白犬吠人惊夜鬼,珠帘捲雨入明楼”两句,通过具体场景进一步渲染氛围。白犬的吠声打破夜晚的宁静,连鬼神也为之惊动;而珠帘在风雨中卷起,暗示着明亮的楼阁内可能有人间的活动。这两句寓含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最后,诗人表达了归隐的愿望:“挂冠何日寻高隐,竹杖芒鞋绝顶游。”“挂冠”象征放弃官场,诗人期待有一天能放下尘世的束缚,持简竹杖,轻装简行,去往那远离尘嚣的山顶,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哲思,展现出元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