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州寄王道矩
宋 · 苏轼
曾闻五月到渝州,水拍长亭砌下流。
惟有梦魂长缭绕,共论唐史更绸缪。
舟经故国岁时改,霜落寒江波浪收。
归梦不成冬夜永,厌闻船上报更筹。
惟有梦魂长缭绕,共论唐史更绸缪。
舟经故国岁时改,霜落寒江波浪收。
归梦不成冬夜永,厌闻船上报更筹。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曾:曾经。闻:听说。
渝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今重庆一带。
拍:冲击。
长亭:古代路旁供行人休息的亭子。
梦魂:梦境中的灵魂。
缭绕:环绕,缠绕。
绸缪:紧密相连,情意深厚。
故国:故乡。
岁时:年月。
改:改变。
霜落:秋霜降落。
寒江:寒冷的江面。
波浪收:波浪平静。
归梦:思乡之梦。
冬夜永:漫长的冬夜。
报更筹:报时的更鼓。
翻译
曾经听说五月来到渝州,江水拍打着长亭的台阶潺潺流过。只有梦境中我长久萦绕,与你共同讨论唐代历史,情意绵绵。
航船经过故乡,岁月已变迁,秋霜落下,寒冷的江面波浪收敛。
思乡之梦无法成真,冬夜漫长,我已厌倦听见船上传来的更鼓声。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所作,名为《渝州寄王道矩》。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以及历史沧桑的感慨。
“曾闻五月到渝州,水拍长亭砌下流。”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听说在五月来到了渝州,那里的水流冲击着长亭下的石砌,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里的“五月”通常指的是初夏时节,水情与景象交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郁的情境。
“惟有梦魂长缭绕,共论唐史更绸缪。” 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梦魂常萦绕于古代的历史记忆之中,与友人共同探讨唐朝的历史,这里的“梦魂”与“缭绕”、“绸缪”都传达了一种深远而复杂的情感联结。
“舟经故国岁时改,霜落寒江波浪收。” 在这两句中,诗人通过对船只经过故土的描述,以及季节更迭和自然景象的变化,表达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变迁以及内心的感慨。这里的“岁时改”指的是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而“霜落寒江波浪收”则是对冬日江水景象的描写,冰冷而又平静。
“归梦不成冬夜永,厌闻船上报更筹。”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不能实现回归故土的心情,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这里的“归梦不成”显示出一种强烈的乡愁与不甘,“冬夜永”则是对长夜中的孤独感受,而“厌闻船上报更筹”则体现了诗人对于不断变化的世事和时间流逝的厌倦与无力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历史记忆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沉的历史意识。它不仅是对个人乡愁的一种抒发,也是对时光流逝和历史变迁的一种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