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段好古外郎二首(其二)
宋末元初 · 王奕
黍峰蒲糁正关情,况复登高望冶城。
惊见北方真学者,尚怜南国旧书生。
风遗异世晋有笏,犹在君家唐未轻。
三复谩行诗句好,雩坛从此振吟声。
惊见北方真学者,尚怜南国旧书生。
风遗异世晋有笏,犹在君家唐未轻。
三复谩行诗句好,雩坛从此振吟声。
注释
黍峰:指一种谷物,可能指黄米。蒲糁:菖蒲米,古人常用来祭祀或食用。
冶城:古代南京的一座城池。
北方真学者:指学识渊博的北方学者。
南国旧书生:南方的旧时读书人。
晋有笏:晋代遗留下来的竹简或官笏。
君家:指诗人的朋友或主人家。
唐未轻:在唐代也被重视。
三复:反复阅读。
诗句好:优美的诗句。
雩坛:古代用于求雨的祭坛,这里借指吟诗之地。
振吟声:激发吟诵之声。
翻译
正在品尝黍峰的香米,心中充满感慨,更何况是在高处眺望冶城。惊讶地遇见了真正的北方学者,他们仍然怜惜南方的旧时书生。
那来自晋代的奇特竹简,仿佛穿越时空,你家还珍藏着它,在唐代也未曾轻视。
反复品味这些诗句,感觉非常好,从此雩坛上将响起更多吟诵的声音。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王奕所作,名为《和段好古外郎二首(其二)》。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对历史的眷恋。
“黍峰蒲糁正关情”一句,设定了全诗的意境。黍峰、蒲糁都是古代的地名,而“关情”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些历史地名的深厚感情。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情感寄托,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追忆。
“况复登高望冶城”一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的心境。冶城在这里代表了一种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象征,而诗人的这种举动,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寻。
“惊见北方真学者”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北方学者的赞叹之情。这里的“真学者”不只是单纯指知识渊博的人,而是指那些有着真正学问和品格的人。这也反映出作者对学术和文化的重视。
“尚怜南国旧书生”一句,则流露出诗人对于南方书生的同情之心。这里的“旧书生”可能是指那些仍然坚守着传统学问,保持着古典风貌的人们。这也反映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不舍。
接下来的几句:“风遗异世晋有笏,犹在君家唐未轻。三复谩行诗句好,雩坛从此振吟声。”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之情。晋有笏、唐未轻都是历史上的典故,而诗人将其与自己对诗句的创作相结合,表现出一种文化的接续性。
最后,“雩坛从此振吟声”则意味着在这样的精神传统下,诗人的吟诵之声将会得到复苏和弘扬。这一句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文学艺术永恒价值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