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一首酬李㤅伯先生
清 · 王继谷
乘槎欲访三神山,蓬莱咫尺风引还。
炼石五色亦何有,谁信娲皇补天手。
山林钟鼎两不成,何如独坐援孤琴。
醉折幽兰弹古调,空山寂寞无知音。
昨者别兄偶弄指,天风海涛入焦尾。
余音袅袅千里闻,谁识天涯有钟子。
先生当世推经神,主持坛坫三十春。
忽听巴音和白雪,喜舞奚翅登龙门。
中散许传《广陵散》,一洗俗耳筝琶新。
瓦釜雷鸣奚足论,得一知己死何恨。
一弹再鼓忘形骸,孤月寥天印方寸。
炼石五色亦何有,谁信娲皇补天手。
山林钟鼎两不成,何如独坐援孤琴。
醉折幽兰弹古调,空山寂寞无知音。
昨者别兄偶弄指,天风海涛入焦尾。
余音袅袅千里闻,谁识天涯有钟子。
先生当世推经神,主持坛坫三十春。
忽听巴音和白雪,喜舞奚翅登龙门。
中散许传《广陵散》,一洗俗耳筝琶新。
瓦釜雷鸣奚足论,得一知己死何恨。
一弹再鼓忘形骸,孤月寥天印方寸。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王继谷的《感知一首酬李㤅伯先生》以乘槎访仙的神话开篇,表达了对超凡世界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诗人感叹炼石补天的传说虽美,但现实中却难以实现,更愿意独自抚琴,弹奏幽兰古调,寻求知音共鸣,流露出孤独与高洁的情怀。
接着,诗人回忆与兄长的音乐交流,琴声如天风海涛,余音绕梁,暗示了深厚的兄弟情谊和对音乐艺术的极高造诣。他赞扬李㤅伯先生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以及音乐上的创新,使听众仿佛听到巴音与白雪的和鸣,如同登龙门般令人振奋。
最后,诗人以“瓦釜雷鸣”比喻世俗的喧嚣,而“得一知己”则表达了对李先生的理解与欣赏,即使面对世态炎凉,只要有知己相知,也能忘却形骸,让孤月寥天映照内心深处。整首诗情感真挚,寓言深刻,展现了诗人对友情与艺术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