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国吟
清末民国初 · 康有为
平生浪有回天志,今日真成去国吟。
回首五云宫阙迥,柴车恻恻怆余心。
此去东山与西山,白石齿齿松柏顽。
或劝蹈海未忍去,且歌惜誓留人间。
东山白云日夜飞,西樵山下柘桑肥。
百亩耕花花埭宅,先生归去未应非。
古今碑刻三千纸,行装裍大如牛腰。
澹如楼中七桧下,摊碑瀹茗且听潮。
回首五云宫阙迥,柴车恻恻怆余心。
此去东山与西山,白石齿齿松柏顽。
或劝蹈海未忍去,且歌惜誓留人间。
东山白云日夜飞,西樵山下柘桑肥。
百亩耕花花埭宅,先生归去未应非。
古今碑刻三千纸,行装裍大如牛腰。
澹如楼中七桧下,摊碑瀹茗且听潮。
鉴赏
这首诗是清朝末年近现代初的改革家康有为所作的《去国吟》,表达了他离开故土时的复杂心情。首句“平生浪有回天志”展现了诗人往昔的壮志豪情,然而“今日真成去国吟”则揭示了现实中的无奈和离别之痛。诗人回首遥望“五云宫阙”,心中充满哀伤,“柴车恻恻”描绘出离去时的凄凉。
接下来,诗人将自己比作陶渊明,寓言自己将隐居山林:“此去东山与西山,白石齿齿松柏顽。”他犹豫是否投身大海,但最终选择暂留人间,继续他的使命。“东山白云”“西樵山下”象征着隐逸与自然,而“百亩耕花”则暗示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最后,诗人提到“古今碑刻三千纸”的学术积累,行装之重如同“牛腰”,但他依然选择在“澹如楼中七桧下”研读碑文,品茗听潮,表现出对知识的坚守和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壮志未酬的感慨,又有对新生活的憧憬,体现了康有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坚韧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