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中县丞以诗送苦笋走笔六首为谢(其二)
宋 · 葛胜仲
张衡愁坐政烦冤,下箸南烹炤午槃。
老作禅痴多不肉,每观觳觫鼻辛酸。
老作禅痴多不肉,每观觳觫鼻辛酸。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葛胜仲所作的《蒙文中县丞以诗送苦笋走笔六首为谢》系列中的第二首。诗中通过描述张衡的愁坐与政事的烦忧,以及对南烹美食的品尝,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琐事的细腻观察和情感投射。
首句“张衡愁坐政烦冤”,开篇即点明了主人公面对政务的困扰与内心的愁绪。张衡,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这里借指代诗人自己或某一类怀才不遇、心系苍生却难以施展抱负的士人形象。愁坐,形容独自坐着愁闷,表达了人物在政治事务中面临的压力与无奈。
次句“下箸南烹炤午槃”,转而描绘了在忙碌政务之余,诗人通过品尝南方烹饪的美味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南烹,指的是南方的烹饪技艺,炤午槃可能是指在午后享用的一顿丰盛的餐食。这一句通过食物的享受,暗示了即使在困境中,人们仍能找到生活的乐趣与希望。
后两句“老作禅痴多不肉,每观觳觫鼻辛酸”,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前半句“老作禅痴多不肉”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长期从事政务的疲惫比作年老修行者的禅定,暗示了政务的繁琐与个人精神的消耗。后半句“每观觳觫鼻辛酸”则通过动物被宰杀前的恐惧(觳觫)引发的鼻酸感受,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政治压迫的隐喻性批判。这里的“觳觫”不仅指动物的恐惧,也暗含了对社会底层人民遭受苦难的同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政治与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在困境中寻找精神寄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