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雪寄子和
清 · 李宪噩
寂寞遂终夕,晶莹忽通曙。
垂幔若遗情,开轩始惊晤。
骚屑方委栋,氛氲正飘树。
被物乍同收,因形乃分赋。
积重或偏敧,乘弱亦轻附。
烛幽时浚达,弥缺必丰注。
野人悄将归,栖鸟寒犹露。
晓色已侵昼,澄辉更延暮。
憬幽知悦性,念群转荣虑。
欲出访郊扉,扁舟尚迷渡。
垂幔若遗情,开轩始惊晤。
骚屑方委栋,氛氲正飘树。
被物乍同收,因形乃分赋。
积重或偏敧,乘弱亦轻附。
烛幽时浚达,弥缺必丰注。
野人悄将归,栖鸟寒犹露。
晓色已侵昼,澄辉更延暮。
憬幽知悦性,念群转荣虑。
欲出访郊扉,扁舟尚迷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面对大雪时的内心感受与外界景象的交融。诗中以“寂寞遂终夕,晶莹忽通曙”开篇,通过对比夜间的寂静与晨曦的明亮,营造了一种由静入动、由暗至明的意境。接着,“垂幔若遗情,开轩始惊晤”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将窗帘的垂落与窗户的开启赋予情感色彩,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期待与惊喜。
“骚屑方委栋,氛氲正飘树”描绘了大雪覆盖屋檐与树枝的情景,通过“骚屑”与“氛氲”的动态与静态对比,展现了雪景的丰富层次。而“被物乍同收,因形乃分赋”则进一步描述了雪与万物的相互作用,既有统一又有差异,体现了自然界中和谐与矛盾并存的美。
“积重或偏敧,乘弱亦轻附”两句,通过“积重”与“偏敧”、“乘弱”与“轻附”的对比,形象地表现了雪在不同物体上的不同形态,既展示了自然界的规律,也隐含了人生的哲理。
“烛幽时浚达,弥缺必丰注”则以烛光为喻,表达了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不足中寻求充实的主题,寓意深远。
最后,“野人悄将归,栖鸟寒犹露”描绘了诗人即将归家,而远处的鸟儿仍在寒冷中栖息的画面,既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也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观时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生活、对自然深刻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