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柯东海游安溪清水岩韵
宋 · 陈宓
飞溜无时断,行云一日停。
半年嗟苦雨,三度扣禅扃。
岩岫方从认,松篁恰得醒。
草花多掩敛,岸竹半伶俜。
舟子应频唤,山农讶屡经。
溅衣黄土重,侵屦碧泉泠。
溪合高低白,林迷上下青。
乍褰绵作障,重展玉为屏。
古佛灵如在,微官德岂馨。
心悬炷香案,容肃换衣亭。
晚照催归骑,清风惜暑棂。
凭高闲一顾,人世是浮萍。
半年嗟苦雨,三度扣禅扃。
岩岫方从认,松篁恰得醒。
草花多掩敛,岸竹半伶俜。
舟子应频唤,山农讶屡经。
溅衣黄土重,侵屦碧泉泠。
溪合高低白,林迷上下青。
乍褰绵作障,重展玉为屏。
古佛灵如在,微官德岂馨。
心悬炷香案,容肃换衣亭。
晚照催归骑,清风惜暑棂。
凭高闲一顾,人世是浮萍。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飞溜:流水。无时断:不断。
行云:流动的云。
一日停:停留一日。
嗟:感叹。
苦雨:连绵阴雨。
禅扃:禅门。
岩岫:山岩洞穴。
松篁:松竹。
草花:花草。
掩敛:覆盖。
岸竹:岸边竹子。
伶俜:孤独摇曳。
舟子:船夫。
山农:农夫。
溅衣:溅湿衣裳。
侵屦:浸湿鞋履。
溪合:溪流交错。
高低白:高低错落的白色。
绵作障:帷幔般的绵絮。
玉为屏:如玉的屏障。
古佛:古佛。
灵如在:仿佛仍在。
微官:小官。
德岂馨:德行是否高尚。
心悬:心中挂念。
炷香案:香案上的香火。
容肃:面容庄重。
换衣亭:更换衣物的地方。
晚照:夕阳。
清风:清风。
人世是浮萍:世间人事如同浮萍。
翻译
流水不断,行云停留一日。半年来苦于连绵阴雨,多次敲击禅门。
刚认出山岩洞穴,松竹丛中精神焕发。
花草多因泥土覆盖,岸边竹子孤独摇曳。
船夫可能频繁呼唤,农夫对我的来访感到惊讶。
溅湿衣裳的黄土沉重,浸湿鞋履的碧泉清凉。
溪流高低错落,白色清晰可见,树林上下皆青翠。
突然揭开帷幔般的绵絮,再次展开如玉的屏障。
古佛的灵验仿佛仍在,我这个小官德行是否高尚。
心中挂念着香案上的香火,面容庄重地更换衣物。
夕阳催促回家的行程,清风怜惜夏日的窗户。
站在高处随意一瞥,世间人事如同浮萍般漂泊不定。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柯东海游览安溪清水岩的所见所感。首联“飞溜无时断,行云一日停”以流水不断和行云暂驻,渲染出山水间的宁静与悠长。颔联“半年嗟苦雨,三度扣禅扃”表达了对连日阴雨的感慨,以及对禅寺静修生活的向往。
颈联“岩岫方从认,松篁恰得醒”写诗人欣赏山岩、松竹的清新景象,仿佛心灵得到了洗涤。接着,“草花多掩敛,岸竹半伶俜”描绘了雨后草花收敛、岸竹摇曳的动态画面。
“舟子应频唤,山农讶屡经”暗示行程频繁,舟子和山农对此感到惊讶。诗人通过“溅衣黄土重,侵屦碧泉泠”细致描绘了雨后的泥泞和清凉,进一步展现环境的湿漉。
“溪合高低白,林迷上下青”运用色彩对比,描绘了溪流与树木在雨后显得格外分明。尾联“乍褰绵作障,重展玉为屏”以棉帷比喻雨后的清新,玉屏象征山水之美,表达诗人对自然的赞美。
最后,诗人感叹人生如浮萍,借晚照和清风寓言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对禅意的领悟和对尘世的超脱。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山水情怀和禅宗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