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叹
宋 · 黄庭坚
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
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
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稍闻澶渊渡河日数万,河北不知虚几州。
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
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后至将何怙。
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
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
疏远之谋未易陈,市上三言或成虎。
祸灾流行固无时,尧汤水旱人不知。
桓侯之疾初无證,扁鹊入秦始治病。
投胶盈掬俟河清,一箪岂能续民命。
虽然犹愿及此春,略讲周公十二政。
风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谈幸听之。
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
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稍闻澶渊渡河日数万,河北不知虚几州。
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
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后至将何怙。
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
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
疏远之谋未易陈,市上三言或成虎。
祸灾流行固无时,尧汤水旱人不知。
桓侯之疾初无證,扁鹊入秦始治病。
投胶盈掬俟河清,一箪岂能续民命。
虽然犹愿及此春,略讲周公十二政。
风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谈幸听之。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朔方:北方。五种:五谷。
后土:大地。
巨鳌:神话中的大龟。
襄叶:枣叶。
刺史:古代官职,地方长官。
庙堂:朝廷。
伊吕:伊尹和吕尚,古代贤臣。
安堵:安居乐业。
疏远:关系不亲近。
市上三言:市场上的流言蜚语。
桓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未及时就医而亡。
扁鹊:古代名医。
投胶:比喻无济于事的行为。
周公十二政:周公制定的治国原则。
风生群口:众人意见纷杂。
翻译
北方多年没有好雨,五谷无法生长在荒年。近来大地深夜震动,仿佛巨鳌又在驮着三座山游走。
倒塌的墙壁压倒了老人和孩子,冤屈之声还未平息就随洪水而去。
地面裂开,水流涌动,十户人家中有九家成了鱼塘。
听说澶渊每天都有数万人渡河,黄河对岸有多少州遭受灾害却无人知晓。
难民们背着孩子在枣林间流浪,找不到住所,也没有耕牛。
刚来的人还能找到空地,你们这些后来者将依靠什么生存。
刺史和县令确实分担忧虑,朝廷的明令如同父母般的关怀。
朝廷已经启用像伊尹、吕尚那样的贤臣,何时才能天下太平。
身处偏远之地,建议不易提出,谣言在市场上可能被夸大。
灾难无常,即使尧舜也会遇到水旱,人们并不总是知道。
桓侯的病起初并无明显症状,扁鹊到了秦国才开始治疗。
我期待着黄河澄清,但一筐食物怎能延续民众的生命。
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趁着春天,略微实施周公的治国之道。
众人异口同声提出新奇策略,老生常谈,也请耐心倾听。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流民叹》,通过对北方地区连年干旱、五谷歉收的描绘,展现了农民生活的困苦和流离失所的景象。诗人以“朔方频年无好雨”开篇,强调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接着通过“后土中夜震”、“倾墙摧栋”等形象,渲染了灾情的惨烈。他同情百姓,“冤声未定随洪流”,揭示了民众的悲惨境遇。
诗人感叹新来者尚能获些空地,而后来者却无处安身,“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后至将何怙”,表达了对后续难民的深深忧虑。对于官府的反应,他既有期待也有担忧,“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赞扬了官员的忧民之心,但也指出疏远之策不易实施,“市上三言或成虎”。
最后,诗人借用历史典故,如“尧汤水旱”、“桓侯之疾”和“扁鹊治病”,表达对治国良策的期盼,希望能在春天之际推行周公的仁政,尽管深知灾祸无常,但仍寄予厚望。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充分体现了黄庭坚关注民生疾苦的诗人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