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黄太守元授挽词二首(其二)赏析

黄太守元授挽词二首(其二)

宋 · 杨万里
我忝通家子,公如父行亲。
一书虽不欠,半面遂无因。
旅榇千江远,铭旌两竹新。
庆门宁有此,造物岂其仁。

注释

我:谦辞,指自己。
忝:有愧于。
通家子:世交之子,指与对方家族有长期交往的关系。
公:对对方的尊称。
如父行亲:如同父亲般的亲近。
一书:指书信往来。
虽:虽然。
不欠:没有中断。
半面:指实际的见面。
旅榇:出远门的棺材,指亡者的灵柩。
千江远:形容距离遥远,遍布江河。
铭旌:写有死者姓名的旗幡,用于丧事。
两竹新:新的两根竹竿制成的铭旌。
庆门:荣耀之家。
宁:岂能,哪里。
造物:造物主,指自然界的主宰或命运。
岂其仁:难道是仁慈的吗。

翻译

我愧为世交之子,您的德行如同父亲般亲近。
虽然书信往来不曾中断,但面对面相见却未能实现。
您的灵柩漂泊在千里江河之外,崭新的竹制挽联寄托哀思。
如此荣耀之家怎会有这样的结局,造物主难道真的不仁慈吗?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家国情怀的诗作,通过对亲人和故土的思念来表达一种深沉的情感。开篇“忝通家子”,直接点出了诗人的身份与家族关系,紧接着“公如父行亲”则描绘了一种理想中的伦理秩序,显示出诗人对家族和谐、尊长的重视。

接下来的“一书虽不欠,半面遂无因”,透露出一种书信往返、思念家人的情景,但即便是这样简单的情感交流,也因为种种原因而变得困难重重。这反映了古代通信的不便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旅榇千江远,铭旌两竹新”则描绘了一种离别之苦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旅榇即是行者所坐的竹制小凳,这里象征着旅途中的劳顿和孤独。而“铭旌两竹新”则是对故乡竹林中刻有诗文或名字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园的记忆和眷恋。

最后,“庆门宁有此,造物岂其仁”,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反映出诗人对于世界的认知与感悟。在这里,诗人似乎在问天地是否真的公平仁慈,因为即便是在这充满温情和美好的自然中,也隐藏着离别和孤独。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家庭、故土和自然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的深厚家国情怀以及对于人世间种种矛盾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