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中春日
明 · 陈鸣阳
玉洞借高轩,春阴日掩门。
鸠拖残雨去,莺喜乍晴喧。
花落迷樵径,苔深印屐痕。
路歧芳草色,空自怅王孙。
鸠拖残雨去,莺喜乍晴喧。
花落迷樵径,苔深印屐痕。
路歧芳草色,空自怅王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洞中春日的宁静与生机。首句“玉洞借高轩”,以“玉洞”象征洞穴的清幽与高雅,而“高轩”则暗示着诗人对这种环境的向往和欣赏。接着,“春阴日掩门”一句,通过“春阴”和“掩门”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神秘的氛围,仿佛春天的阴云轻轻覆盖了洞口,使得外界的喧嚣暂时隐退。
“鸠拖残雨去,莺喜乍晴喧”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句写出了雨后鸠鸟缓缓离去的情景,后句则描绘了晴天里黄莺欢快啼鸣的景象,展现了春日雨后的清新与生机。这两句不仅生动地刻画了自然界的动态变化,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自由感。
“花落迷樵径,苔深印屐痕”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层次感。花落满径,既增添了春日的浪漫气息,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而“苔深印屐痕”则通过行走的痕迹,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孤独感。
最后,“路歧芳草色,空自怅王孙”表达了诗人面对美好景色时的复杂心情。芳草萋萋的道路,象征着人生的道路充满未知与希望,而“空自怅王孙”则暗含了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归隐或追求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洞中春日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刻联系,既有对外在世界的赞美,也有对内在情感的反思,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