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亭下人还过,端礼门前石尚蹲
出处:《戊辰七月应召赴阙车中言怀二首》
明末清初 · 钱谦益
三年严谴望修门,随例趋朝又北辕。
圣代故应无弃物,孤臣犹有未招魂。
夕阳亭下人还过,端礼门前石尚蹲。
重向西风挥老泪,馀生何以答殊恩。
圣代故应无弃物,孤臣犹有未招魂。
夕阳亭下人还过,端礼门前石尚蹲。
重向西风挥老泪,馀生何以答殊恩。
鉴赏
这首诗是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在被贬谪三年后,奉召入京途中所作。诗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与深沉的思考。
首联“三年严谴望修门,随例趋朝又北辕”,描绘了诗人被贬谪三年后,被迫再次踏上前往京城的路途。这里的“修门”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希望与期待,而“北辕”则暗示了他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
颔联“圣代故应无弃物,孤臣犹有未招魂”,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期待与自我价值的坚持。他认为即使是在被贬谪的情况下,自己也不应该被视为“弃物”,仍然有着被重用的机会。同时,“未招魂”一词,既是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也暗含了对朝廷未能真正接纳自己的遗憾。
颈联“夕阳亭下人还过,端礼门前石尚蹲”,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时间的流逝感。夕阳下的行人与端礼门前静默的石像,都成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寄托,象征着过往与未来的对比,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尾联“重向西风挥老泪,馀生何以答殊恩”,表达了诗人面对未来时的复杂心情。在西风的吹拂下,诗人不禁老泪纵横,对于余生如何回报朝廷的特殊恩赐,他感到既感激又迷茫。这一句不仅展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状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的普遍心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面对政治命运和个人情感的复杂心理,以及对自我价值、命运与时代关系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