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重不觉轻性命,往者十七无生旋
船头横卧曰杉板,板上尚可容人千。
我始见船颇疑怪,缘梯拾级心悬悬。
好风人众不得驶,坐待海月迎潮圆。
初行金厦犹在眼,横山一抹如云烟。
放洋渐远不可见,但见八表银波翻。
日光惨淡昼无色,夜从水底观星垣。
水天空濛只一气,我船点黑如弹丸。
清晨无风浪千尺,何况月黑风狂颠。
到此心灰万虑死,呼息莫辨人鬼关。
舟中海客坐谈笑,白发宛宛披盈肩。
自言逐伴五十载,海中往反当营田。
西穷红毛东日本,吕宋禄赖门庭前。
尸罗飞头食人秽,呵囒空际行天船。
随潮之禾本盈丈,径寸米供千人餐。
夷王好货黩无已,国中生死惟金钱。
就中最富咬?吧,楼居服食侔神仙。
利重不觉轻性命,往者十七无生旋。
我问翁今岁如许,应多阡陌横云连。
客言不幸时命乖,虽有银粟无儿孙。
前年买儿作假子,饮博百万尽弃捐。
如今身老无归处,海上风涛竟日眠。
我闻客言三叹息,世事纷纷那可极。
我今渡海胡为乎,歌成海舶泪沾襦。
鉴赏
这首《海船行》是清代诗人姚莹的作品,通过描绘航海者的艰辛与生活的苦楚,展现了海洋航行的壮阔与危险并存的景象。
开篇以“海船之大如小山”起笔,形象地描绘了船只的庞大,接着“挂帆直在青云间”一句,将读者带入了云霄般的航行场景。船头横卧的杉板,不仅承载着千人的生命,也象征着航海者面对大海的勇气与坚韧。
“我始见船颇疑怪”,诗人亲自登船体验,内心的震撼与好奇跃然纸上。“好风人众不得驶,坐待海月迎潮圆”,描绘了风平浪静时的等待与期待,以及海月与潮水相遇的美丽景象。
随着船只的远行,“金厦”、“横山”逐渐消失在视野中,取而代之的是“八表银波翻”的广阔海面。日光惨淡,夜晚则从水底观星,水天一色,船只仿佛成了微小的黑点。清晨的风浪与夜晚的狂风,都考验着航海者的生存意志。
“到此心灰万虑死,呼息莫辨人鬼关”,表达了航海者面对生死考验时的绝望与恐惧。然而,船上的海客却能谈笑自若,他们的生活经验与乐观态度令人敬佩。他们长期在海上漂泊,从西至红毛(今印尼),东至日本,甚至远达吕宋(今菲律宾),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尸罗飞头食人秽,呵囒空际行天船”,描述了航海者所经历的种种苦难与危险,包括与异族的冲突、食物的匮乏以及对生命的威胁。然而,他们依然依靠着潮汐的力量,种植着高大的作物,以微小的米粒供养千人。
“夷王好货黩无已,国中生死惟金钱”,揭示了航海者所处社会的贪婪与残酷,金钱成为了衡量生死的标准。然而,在这些航海者中,有人凭借财富与地位,过上了如同神仙般的生活。
“我问翁今岁如许,应多阡陌横云连”,诗人询问老航海者,是否看到过广阔的田地与云海相连的景象,反映了航海者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探索精神。
最后,“客言不幸时命乖,虽有银粟无儿孙”,道出了航海者命运的悲凉,尽管他们拥有丰富的财富,却无法传宗接代,最终只能孤独地在海上度过余生。
“我闻客言三叹息,世事纷纷那可极”,诗人对航海者的生活表示同情与感慨,同时也反思了世事的复杂与难以理解。
“我今渡海胡为乎,歌成海舶泪沾襦”,表达了诗人自己渡海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寻找答案或是寻求解脱,而在这首诗的创作过程中,诗人的情感已经与航海者紧密相连,泪水沾湿了衣裳,体现了深沉的情感共鸣。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航海者的生活状态、社会环境以及个人情感,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