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同学金陵最少年,奏书曾用牍三千全文

同学金陵最少年,奏书曾用牍三千

出处:《王中甫学士挽辞
宋 · 王安石
同学金陵最少年,奏书曾用牍三千
盛名非复居人后,壮岁如何弃我先。
种橘园林无旧业,采蘋洲渚有新篇。
蒜山东路春风绿,埋没谁知太守阡。

拼音版原文

tóngxuéjīnlíngzuìshǎoniánzòushūcéngyòngsānqiān

shèngmíngfēirénhòuzhuàngsuìxiān

zhǒngyuánlínjiùcǎipíngzhōuzhǔyǒuxīnpiān

suànshāndōngchūnfēng绿máiméishuízhītàishǒuqiān

注释

同学:年轻的学子。
金陵: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今江苏南京。
牍三千:形容上书内容丰富,数量众多。
盛名:显赫的名声。
居人后:落在别人后面。
壮岁:壮年时期。
种橘:种植橘树。
旧业:过去的产业或事业。
新篇:新的作品或篇章。
蒜山东路:蒜山(可能指具体地点)东边的道路。
春风绿:春天来临,万物复苏。
太守阡:太守的墓地,古代太守是地方长官。

翻译

年轻的学子在金陵最为出色,他曾上书朝廷使用过三千片简牍。
如今他的名声不再落后于人,正值壮年怎能轻易放弃自我。
园林中没有了他种植橘树的旧业,洲渚边却有了他新的诗篇。
蒜山东路上春风吹绿了大地,他的墓地谁知道隐藏在何处呢?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表达了对朋友王中甫的深切怀念和哀悼。全诗通过对亡友生平事迹的回忆,以及对其壮年早逝的感慨,展现了作者的情感深度和文学才华。

“同学金陵最少年”两句,开篇便以“金陵”指代南京,表明王中甫乃是当时金陵地区最为出众的青年才俊。接着,“奏书曾用牍三千”一句,则透露出王中甫在科举考试中的卓越表现和成就。

然而,随后的“盛名非复居人后,壮岁如何弃我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英年早逝的不舍与哀痛。王安石通过这种对比,强调了王中甫过早辞世所带来的巨大损失。

“种橘园林无旧业,采蘋洲渚有新篇”两句,则是诗人借景抒情,以园林和自然景观作为背景,表达对亡友的怀念之情。王中甫虽然在世时并未留下传统意义上的“旧业”,但他的文学才华却如同新采集到的蘋花一样鲜美。

最后,“蒜山东路春风绿,埋没谁知太守阡”两句,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色和对自然界的观察,诗人暗示了王中甫的才华与贤行如同春日的绿意一般鲜明,却又被世人所忽视。这里的“埋没谁知太守阡”更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不仅在文学上,甚至在政治上的成就都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记忆。

总体而言,这首挽辞诗通过深切的情感和精美的笔触,展现了王安石对亡友王中甫的无限哀思,以及他个人的文学才华和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