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戎首召寇来,喟集浏河与黄渡
出处:《禽言五首》
清 · 许咏仁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侬在吴松江上住。
松江一府物产饶,四腮鲈鱼名最著。
半江红树买鱼回,洗手作羹同下箸。
骨肉团圞话一堂,秋月春风等閒度。
谁为戎首召寇来,喟集浏河与黄渡。
烽火连天神鬼号,那不逃奔犯霜露。
惘惘出门泪沾衣,萍梗飘零在何处?回首故乡烟茫茫,室庐无羔劳瞻顾。
憔悴姬姜深自怜,衰草斜阳岁云暮。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松江一府物产饶,四腮鲈鱼名最著。
半江红树买鱼回,洗手作羹同下箸。
骨肉团圞话一堂,秋月春风等閒度。
谁为戎首召寇来,喟集浏河与黄渡。
烽火连天神鬼号,那不逃奔犯霜露。
惘惘出门泪沾衣,萍梗飘零在何处?回首故乡烟茫茫,室庐无羔劳瞻顾。
憔悴姬姜深自怜,衰草斜阳岁云暮。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乡村晨间劳作的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农事的朴素美。
“唤起唤起,鸡鸣天欲曙。” 开篇以鸡鸣声唤醒沉睡的大地,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鸡鸣是自然界的闹钟,它唤醒了沉睡的村庄,也唤醒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大郎艺麻,小郎种黍。” 这两句描绘了家庭成员各自忙碌的场景。大郎在种植亚麻,这是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而小郎则在播种黍子,黍子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通过这样的分工合作,展现了农村社会中家庭成员间的协作与责任分配。
整首诗简洁明快,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农耕社会的和谐与勤劳。鸡鸣作为自然界的信号,与人类的劳作活动紧密相连,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诗中对不同年龄家庭成员角色的描绘,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结构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