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闻幸好,足可乐明时
出处:《寄杨归一》
宋 · 文同
出处久异矣,居常劳所思。
烟霄惟子未,鬓发已翁为。
世故岂须问,人生当自知。
林泉闻幸好,足可乐明时。
烟霄惟子未,鬓发已翁为。
世故岂须问,人生当自知。
林泉闻幸好,足可乐明时。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出处:诗的来源或起始。久异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居常:日常生活。
劳所思:常常让我想念。
烟霄:高远的天空。
惟子:只有你。
鬓发已翁:我已经老了,鬓发斑白。
世故:世事人情。
岂须问:不必去询问。
人生:人生的道理。
自知:自己了解。
林泉:山林泉石。
幸:幸运。
乐明时:在光明的时代享受快乐。
翻译
长久以来已经不同了,日常总是让我思念。你在高远的天空下独存,我却已白发苍苍如翁。
世事不必多问,人生应当自己明白。
能听到山林泉声真是幸运,足以在这明时享受快乐。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文同所作的《寄杨归一》,从内容上看,诗人表达了对远方好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和自然美景的感悟。开篇“出处久异矣,居常劳所思”两句,描绘了诗人长时间不在故乡,对日常生活中的辛勤劳作充满了思考和怀念。这不仅是对物理空间上的远离,更是心灵深处的渴望。接着,“烟霄惟子未,鬓发已翁为”两句,则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时光流逝,人事皆变的感慨。诗人借“烟霄”的朦胧和“鬓发”的白发,描绘出时间带来的无情变迁,以及个人的老化过程。
中间,“世故岂须问,人生当自知”两句,是对生活哲学的深刻领悟。诗人认为,对于世事的理解和人生的认知,不需要外界的解答,每个人都应该通过自己的经历去认识。这是非常符合古典文学中“自识”、“自得其乐”的思想。
最后,“林泉闻幸好,足可乐明时”两句,则转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颂。诗人认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尤其是在林间溪畔,可以找到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也是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寄托情感的手法,即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精神状态。
总体来说,这首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宋代文学的内敛与含蓄,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友情、人生和自然美的独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