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陪诗伯寻幽去,从此风骚觉有神
出处:《和丁宝臣游五泄》
宋 · 胡宗愈
喜陪诗伯寻幽去,从此风骚觉有神。
明代应无高遁士,奇峰尽属苦吟人。
欲名地巧题难得,却恨图经说未真。
回想天童山迤逦,更多形胜亦非伦。
明代应无高遁士,奇峰尽属苦吟人。
欲名地巧题难得,却恨图经说未真。
回想天童山迤逦,更多形胜亦非伦。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胡宗愈所作的《和丁宝臣游五泄》。诗中描绘了诗人陪同诗友探索幽静之地的愉悦心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诗人在与友人的游历中,仿佛感受到了诗歌的精髓与神韵,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首联“喜陪诗伯寻幽去,从此风骚觉有神”,开篇即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一同探寻幽静之地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诗歌的灵感与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颔联“明代应无高遁士,奇峰尽属苦吟人”则通过对比明代与当前的景象,强调了在今日,奇峰峻岭都属于那些勤奋创作的诗人,暗含了对当代文人墨客的敬仰与自豪。
颈联“欲名地巧题难得,却恨图经说未真”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见解。他感叹于想要为这美妙之地命名,却难以找到恰当的词汇,同时对现存的地图记载有所怀疑,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和对真实自然的追求。
尾联“回想天童山迤逦,更多形胜亦非伦”以回忆的方式,将目光转向了天童山,表达了诗人对那里的美好记忆,同时也暗示了天童山的景色更加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诗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趣,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诗歌艺术的深厚造诣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