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时无采诗官,委弃如泥尘全文

时无采诗官,委弃如泥尘

出处:《读张籍古乐府
唐 · 白居易
张君何为者,业文三十春。
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
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
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
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
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
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
读君勤齐诗,可劝薄夫敦。
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
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
始从青衿岁,迨此白发新。
日夜秉笔吟,心苦力亦勤。
时无采诗官,委弃如泥尘
恐君百岁后,灭没人不闻。
愿藏中秘书,百代不湮沦。
愿播内乐府,时得闻至尊。
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
所以读君诗,亦知君为人。
如何欲五十,官小身贱贫。
病眼街西住,无人行到门。

拼音版原文

zhāngjūnwèizhě
wénsānshíchūn

yóugōngshīdàishǎolún

wèishī
liùchén

fēngxīngwàiwèichángzhùkōngwén

jūnxuéxiānshīfěngfàngjūn

jūndǒnggōngshīhuìtānbàochén

jūnshāngshīgǎnhànrén

jūnqínshīquànbáodūn

shàngjiàohuàshūzhīwànmín

xiàqíngxìngjuànzhīshànshēn

shǐcóngqīngjīnsuìdàibáixīn

bǐngyínxīnqín

shícǎishīguānwěichén

kǒngjūnbǎisuìhòumièméirénwén

yuàncángzhōngshūbǎidàiyānlún

yuànnèishíwénzhìzūn

yánzhězhìzhīmiáoxíngzhěwénzhīgēn

suǒjūnshīzhījūnwèirén

shíguānxiǎoshēnjiànpín

bìngyǎnjiē西zhùrénxíngdàomén

注释

张君:指一位名叫张的人,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敬仰的诗人。
乐府:古代音乐机构,也指其采集的诗歌形式。
六义:指《诗经》中的六种表现手法:风、雅、颂、赋、比、兴。
青衿:古代学子的服装,代指学生时代。
白发新:新长出的白发,表示年华老去。
采诗官:古代负责收集民间诗歌的官员。
内乐府:皇宫内的音乐机构,收藏和演奏诗歌。
志:思想,意愿。
行:行为,行动。
身贱贫:地位低下,生活贫穷。

翻译

张君是何人,以文学为业已三十载。
尤其擅长乐府诗,世间少有能与他相比的。
他的诗意如何呢,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相互铺陈。
除了风雅比兴之外,未曾写过空洞无物的文章。
读他的学仙诗,可以讽喻放纵无度的人。
读他的董公诗,可以教诲贪婪残暴的臣子。
读他的商女诗,可以让悍妇感动而变得仁慈。
读他的勤齐诗,可以劝勉薄情的人变得忠厚。
他的诗对上可以辅助教化,展开则可惠及万民。
对下可以调理人的情感,收起则利于个人修身。
从少年读书时开始,直到如今白发新生。
日以继夜握笔吟诗,用心苦涩努力勤奋。
如今没有采诗的官员,他的诗作被弃如泥尘。
担心张君百年之后,他的才华会被人遗忘。
希望他的诗藏于秘阁,让其流传百世而不消亡。
愿它们被录入内乐府,时常能被尊贵之人听见。
言语是思想的苗芽,行为是文章的根基。
所以读你的诗,也能了解你的为人。
为何年近五十,官职卑微生活贫困。
病眼住在街西,门前无人来访问。

鉴赏

这首诗是白居易对唐代诗人张籍的古乐府诗歌进行赞美和鉴赏。诗中的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张籍诗歌艺术成就的高度评价。

"张君何为者,业文三十春。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 这几句表明张籍在文学上已有三十年的耕耘,他特别擅长于写作乐府诗,这种才华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

"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 这里则具体描绘了张籍诗歌的艺术特点,其意境深远,结构严谨,既有古人所说的“六义”(即起兴、承接、通关、连环、出奇、入理),又善于运用比兴等手法,绝不空谈无物。

接着,“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 这些句子进一步指出了张籍诗歌的教育意义,能够通过他的诗歌来批评那些腐败官员和贤明君子的行为。

接下来,“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 表达了作者认为张籍的诗歌不仅能给予高层次的道德教育,也能够引导个人修养,这种影响力既宏大又微妙。

"始从青衿岁,迨此白发新。日夜秉笔吟,心苦力亦勤。" 这几句则描绘了张籍长期不懈的文学创作生涯,从年轻到老,都在坚持着写作,这种执着和勤奋令人敬佩。

最后,“愿藏中秘书,百代不湮沦。愿播内乐府,时得闻至尊。” 表达了作者希望张籍的诗歌能够流传千古,不被人遗忘,并且在朝廷上也能得到认可和赞赏。

整首诗通过对张籍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展现了白居易本人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同时也反映出唐代文人之间相互尊重与推崇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