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燕颔虎头,法当万里封侯
出处:《英德邵守之纲记予衰颜戏题数语》
宋 · 周必大
使君燕颔虎头,法当万里封侯。
宜伯蜀而之广,绘象祠于两州。
铃阁虽非麟阁,胡为画此猕猴。
亦如杭人效穆仲,献笑于坡代俳优耶。
宜伯蜀而之广,绘象祠于两州。
铃阁虽非麟阁,胡为画此猕猴。
亦如杭人效穆仲,献笑于坡代俳优耶。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使君:指地方长官。燕颔虎头:形容人的威武勇猛。
法当:按理应该。
万里封侯:古代封赏有功之臣,授予高官厚禄。
宜伯:人物名,可能指有功之人。
蜀:四川。
之广:去往更广阔的地区。
绘象祠于两州:画像被供奉在两个州的祠堂中以示敬仰。
铃阁:官署名,可能地位较低。
麟阁:汉代的麒麟阁,用于表彰功臣。
猕猴:比喻不恰当或讽刺的对象。
杭人:杭州人。
穆仲:历史人物,这里借指擅长表演者。
坡代俳优:苏东坡时代的俳优,指戏剧演员或滑稽艺人。
翻译
这位使君像燕颔虎头般威猛,按理说应当因功封为万里侯。宜伯本应在蜀地建功立业,他的画像被供奉在两个州的祠堂中。
虽然他的官署不像麒麟阁那样显赫,但为何要画上这只猕猴呢?
这也如同杭州人效仿穆仲,向苏东坡献上滑稽的表演一般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周必大的作品,以调侃的口吻描绘了一位名叫邵守之的官员。"使君燕颔虎头"形象地赞美了他威猛的气质,暗示其具有将帅之才。"法当万里封侯"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功业预期。然而,诗人戏谑地指出,尽管邵守之可能在蜀地或广地有卓越表现,但他的画像却挂在非显赫的铃阁,而非象征功臣的麟阁,暗示了某种程度的落差。
诗人接着比较说,这就像杭州人模仿穆仲(古代人物,可能指有才华但未得重用的人)一样,向坡(苏轼)献上滑稽的表演,暗示邵守之的画像被当作一种幽默的装饰。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轻松诙谐的方式,既赞扬了邵守之的能力,又揭示了他仕途中的某种不被主流认可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