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道人高绝但危坐,山魈野虎皆趋拱全文

道人高绝但危坐,山魈野虎皆趋拱

出处:《明觉寺
宋 · 叶适
云山尖头海潮涌,九月天雪山叶重。
道人高绝但危坐,山魈野虎皆趋拱
住山三载两遭荒,侍者饿损扶参堂。
沿村索米未为耻,莫令木鱼化龙钟透水。

拼音版原文

yúnshānjiāntóuhǎicháoyǒngjiǔyuètiānxuěshānzhòng

dàoréngāojuédànwēizuòshānxiāojiēgǒng

zhùshānsānzǎiliǎngzāohuāngshìzhě饿èsǔncāntáng

沿yáncūnsuǒwèiwèichǐlìnghuàlóngzhōngtòushuǐ

注释

尖头:形容山顶突出。
九月天:秋季的一个月份。
危坐:端正而坐,显示出庄重。
山魈野虎:山中的妖怪和野兽。
荒:荒年,粮食短缺。
侍者:僧侣或道士的助手。
参堂:修行者的禅堂。
索米:乞讨食物。
木鱼:佛教中用于诵经的工具。
龙钟:形容器物因年代久远而损坏。

翻译

云雾缭绕的山顶海浪翻涌,九月时节雪山树叶沉甸甸。
道士修行极高,独自静坐于险峻之地,连山精猛兽也恭敬地围拢。
在山中居住了三年,两次遭遇荒年,侍者因饥饿瘦弱,只能勉强支撑在禅堂。
沿街乞讨米粮并未让我感到羞耻,只愿不让木鱼敲击声变为漏水的龙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深的山中寺庙景象,展现了道人在自然中的超然生活和对物质欲望的超脱。"云山尖头海潮涌"一句,以壮丽的笔触勾勒出山脉连绵、波涛汹涌的宏大画面,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紧接着的"九月天雪山叶重"则转而描写秋末初冬时节,天空中飘落的雪花与山上的树叶交织在一起,显得分外沉重,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也暗示了时间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道人高绝但危坐"一句,塑造了一位修行者超然物外、安于简陋的形象。这里的"危坐"可能指的是山中寺庙所处的地势险峻,也可理解为道人的生活境况之艰辛。但即便如此,他依旧保持着一种高洁与绝尘的心态,这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肯定。

下文"山魈野虎皆趋拱",通过描写山中精怪和猛兽对道人态度的变化,表现出道人的德行感化了山林之灵。这里的"趋拱"意味着畏服与敬仰,这种情形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并不罕见,常用以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接着的"住山三载两遭荒,侍者饿损扶参堂"一句,展示了道人长期居住于山中的艰苦生活。"两遭荒"可能指的是时间久远或是环境的破败,而"侍者饿损扶参堂"则揭示出寺庙中人的生存困境和对信仰的执着。

最后,"沿村索米未为耻,莫令木鱼化龙钟透水"这两句诗,则通过道人不以乞讨为羞耻,以及警惕人们不要让世间的诱惑(如同木鱼声响转化为龙钟)迷失本心,从而流露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精神纯净性的追求。"透水"在这里既可能是形容木鱼声响清脆,也可以理解为道人内心世界的澄明无染。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山中寺庙的自然风光和道人的超然生活,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物质欲望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生命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