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知范氏牺,晚就南亩耕
出处:《咏古诗十二首 其六》
宋 · 刘敞
元钧运洪炉,昼夜不少停。
万物更相禅,一气纷异形。
驹掇出灶下,久竹为青宁。
孰知范氏牺,晚就南亩耕。
至人友造化,逝与一世冥。
善恶故不屑,宠辱何足惊。
万物更相禅,一气纷异形。
驹掇出灶下,久竹为青宁。
孰知范氏牺,晚就南亩耕。
至人友造化,逝与一世冥。
善恶故不屑,宠辱何足惊。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敞所作的《咏古诗十二首》之一,名为“其六”。诗中以“元钧运洪炉”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宇宙万物生成的过程,通过“昼夜不少停”的描述,展现了时间的永恒流动和自然界的生生不息。
接下来,“万物更相禅,一气纷异形”,进一步阐述了万物从同一根源分化出各种形态的自然规律。随后,诗人以“驹掇出灶下,久竹为青宁”为例,巧妙地将抽象的自然法则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通过“驹”和“久竹”的变化,暗示了事物在特定条件下的转化过程。
“孰知范氏牺,晚就南亩耕”,这里通过引用典故,表达了对那些虽身处高位却能放下身段,回归平凡生活的人的赞美。诗人借范氏之例,强调了对权力和地位的淡泊态度,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最后,“至人友造化,逝与一世冥。善恶故不屑,宠辱何足惊。”诗人将自己视为“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超脱于世俗的荣辱得失之外。这种超越凡尘、追求精神自由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道德价值和人生哲学的独到见解,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