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复修僧史,应知传已成
出处:《哭灵一上人》
唐 · 严维
一公何不住,空有远公名。
共说岑山路,今时不可行。
旧房松更老,新塔草初生。
经论传缁侣,文章遍墨卿。
禅林枝干折,法宇栋梁倾。
谁复修僧史,应知传已成。
共说岑山路,今时不可行。
旧房松更老,新塔草初生。
经论传缁侣,文章遍墨卿。
禅林枝干折,法宇栋梁倾。
谁复修僧史,应知传已成。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一公:指一位高僧。不住:没有留下居住。
远公:指历史上著名的高僧,这里泛指有德行的僧人。
名:名声,名誉。
共说:大家都说。
岑山路:指通往寺庙的路,岑山可能为虚构地名或代指深山。
不可行:无法通行。
旧房:古老的禅房。
松更老:松树更加古老,比喻时间久远。
新塔:新修建的佛塔。
草初生:新生的草木,表示新建不久。
经论:佛教的经典和理论。
缁侣:僧侣,缁指黑色僧衣。
文章:文学作品。
墨卿:文人的雅称,指擅长写作的人。
禅林:禅宗的寺院或僧团。
枝干折:比喻重要的支持力量受损。
法宇:佛教的庙宇。
栋梁倾:主要支撑结构倒塌,比喻核心受到重创。
谁复:谁还会。
修僧史:编写僧侣的历史。
应知:应当知道。
传已成:传承的故事已经完成或历史已被记载。
翻译
为何大师您不留下居住,只留下了远公的美名虚无。人们都说起岑山的道路,现在却难以通行。
旧时的禅房松树更显苍老,新建的佛塔周围草木初生。
佛学论著被僧侣们传承,文章遍布文人墨客之中。
禅林的支柱已受损折断,佛法的殿堂栋梁也倾颓。
还有谁能续写僧侣的历史,应当知晓传承已然铸成。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严维的《哭灵一上人》,通过对比现实与往昔,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和历史变迁的感慨。全诗以深沉的情感抒写空有名声而不见实际居住的一位高僧,以及岑山路的凋敝、旧房新塔的沧桑,展现了时间流逝与物是人非的主题。
“一公何不住,空有远公名。” 这两句诗直接点出了诗人的哀叹,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侣(一公)却不知所踪,只留下了遥远的美好名字。这里,“一公”可能是对灵一上人尊称,而“空有远公名”则表明实际与传说之间的落差。
“共说岑山路,今时不可行。” 岑山路曾经是人们共同谈论的地方,但现在却因年久失修而无法通行。这两句诗描绘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更替。
“旧房松更老,新塔草初生。” 旧日的居所上长满了年岁的松树,而新建的佛塔周围则是刚刚萌生的青草。这里通过对比新旧,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更新。
“经论传缁侣,文章遍墨卿。” 这两句诗表明僧侣们曾经研讨过佛教经典(经论),并且留下了一批才华横溢、笔墨犀利的著作(文章)。而“缁侣”一词则暗示了这些学者与宗教之间的深厚联系。
“禅林枝干折,法宇栋梁倾。” 禅修之地的树木枯萎,佛殿的结构也出现了倾斜。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界和建筑物的描写,反映出时间的摧毁力量。
“谁复修僧史,应知传已成。” 最后两句诗则表达了对于没有人再去整理、研究这些历史遗迹的哀愍。诗人认为这些历史已经定型,不必再有人去探求或修正。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于时间流逝所带来的物是人非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