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匠氏走海内,博求栋梁材全文

匠氏走海内,博求栋梁材

出处:《古木诗
元 · 杨载
大木生何许,乃在泰山隈。
泰山崖石裂,怒水响如雷。
浸润长膏液,根株日以培。
纵历千百载,霜雪不能摧。
长安天子诏,欲筑九层台。
台上搆宫殿,青云共徘徊。
匠氏走海内,博求栋梁材
万夫治道路,挥斧重林开。
大器当大用,小器易剪裁。
有如豪侈士,踪迹困尘埃。
适可厚自养,毋为兴叹哀。

鉴赏

这首诗《古木诗》由元代诗人杨载所作,通过描绘一棵古老的树木生长在泰山之隈的场景,展现了树木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与自然环境的壮丽景象。诗中不仅赞美了树木的顽强生命力,也隐喻了人应当像树木一样,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坚韧不拔,保持自我修养。

首句“大木生何许,乃在泰山隈”以设问的方式引出主题,点明了古木生长的位置——泰山之隈,暗示了这棵树的古老与独特。接着,“泰山崖石裂,怒水响如雷”两句,通过泰山的自然景观,进一步渲染了古木生长的环境,泰山的峭壁裂开,怒涛拍岸的声音如同雷鸣,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氛围。

“浸润长膏液,根株日以培”描述了古木在恶劣环境中依然能够汲取水分,滋养根部,不断成长壮大,表现了其生命力的旺盛。而“纵历千百载,霜雪不能摧”则强调了古木历经千年风雨,仍然屹立不倒,展现出极强的生存意志。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借“长安天子诏,欲筑九层台”引入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天子欲在古木所在的泰山建造高台,象征着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与融合。通过“台上搆宫殿,青云共徘徊”描绘了宫殿与天空相接的画面,展现了人类建筑的宏伟与自然景观的壮美。

“匠氏走海内,博求栋梁材”则揭示了为了建造宫殿,工匠们四处搜寻优质木材的过程,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而“万夫治道路,挥斧重林开”则描绘了大规模的人力劳动,以及对森林的砍伐,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代价。

最后,“大器当大用,小器易剪裁”表达了对人才使用的观点,认为应将大才用于大事业,小才则适当使用。同时,诗人以“有如豪侈士,踪迹困尘埃”比喻那些追求奢华生活却最终陷入困境的人,提醒人们要注重内在修养,避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带来的负面影响。“适可厚自养,毋为兴叹哀”则是对读者的劝诫,鼓励人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心的修养,避免因过度忧虑或感叹而影响自身福祉。

综上所述,《古木诗》不仅是一首赞美自然之美的诗歌,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古木坚韧生命力的描绘,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传达了作者对于生命价值、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