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芦台千里最宜秋,宾客南皮况雅游全文

芦台千里最宜秋,宾客南皮况雅游

出处:《送万治赴长芦
明 · 欧大任
芦台千里最宜秋,宾客南皮况雅游
岂但鱼盐容傲吏,宦情何处不沧洲。

鉴赏

此诗《送万治赴长芦(其二)》由明代诗人欧大任所作,通过对芦台秋景的描绘,以及对友人万治即将前往之地的长芦的想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与对旅途的祝愿。

首句“芦台千里最宜秋”,以“芦台”为起点,点明了地点与季节,营造出一幅辽阔而宁静的秋日图景。芦苇在秋风中摇曳生姿,给人以萧瑟而又不失生机的感觉,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次句“宾客南皮况雅游”,将场景转换至南皮,这里不仅有宾客的聚集,更有高雅的游赏活动。南皮作为地名,本身就带有文人雅士聚会的意味,与前句的“秋”字相呼应,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同时也暗示了友人万治此行将是一次充满文化气息的旅行。

接下来,“岂但鱼盐容傲吏”,这一句转而探讨了万治的身份与性格。在古代,傲吏多指那些不拘小节、敢于直言的官员。此处通过“鱼盐”这一意象,既形象地描绘了万治可能面临的官场环境,也暗含了对其个性的赞赏——即便身处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也能保持独立与清正。

最后,“宦情何处不沧洲”,则表达了对万治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沧洲,常用来比喻隐逸之地或远离尘嚣的理想境界。这句话既是对万治宦途的一种关怀,也是对其内心追求的一种理解与支持。它暗示了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怀理想与宁静,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沧洲”。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友人个性的欣赏,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思,充满了人文情怀和哲学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