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堪去乡意,亲戚想天末
出处:《初至洞庭怀灞陵别业》
唐 · 刘长卿
长安邈千里,日夕怀双阙。
已是洞庭人,犹看灞陵月。
谁堪去乡意,亲戚想天末。
昨夜梦中归,烟波觉来阔。
江皋见芳草,孤客心欲绝。
岂讶青春来,但伤经时别。
长天不可望,鸟与浮云没。
已是洞庭人,犹看灞陵月。
谁堪去乡意,亲戚想天末。
昨夜梦中归,烟波觉来阔。
江皋见芳草,孤客心欲绝。
岂讶青春来,但伤经时别。
长天不可望,鸟与浮云没。
注释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指代故乡。双阙:宫殿的两个高耸的门楼,象征朝廷或皇宫。
洞庭:湖名,位于湖南,诗人所在地。
灞陵:古地名,位于长安附近,与故乡有关。
天末:天边,远方。
烟波:形容水面雾气迷蒙,象征迷茫的思绪。
江皋:江边的高地。
芳草:象征思乡之情,也暗示春天的到来。
青春:春天。
经时别:长时间的分别。
长天:广阔的天空。
没:消失,隐没。
翻译
长安遥远千里之外,日夜思念那两座宫殿。我如今身处洞庭湖畔,仍能遥望灞陵的明月。
谁能承受这离乡之情,亲朋好友都在天边遥远的地方。
昨晚梦中我已回家,醒来却发现烟波浩渺,天地开阔。
在江边的高地看见绿草,孤独的旅人内心几乎要碎裂。
不惊讶春天的到来,只因长久分离让我心痛。
遥望无尽的长空,鸟儿和浮云都消失不见。
鉴赏
诗人以深沉的乡愁之情,抒写了对远离家乡的长安以及心仪之地灞陵的眷恋。开篇即以"长安邈千里,日夕怀双阙"表达了作者对遥远故土的日夜思念。双阙指的是宫殿前的两座楼台,这里的怀念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留恋,更是对往昔时光的追忆。
接着,诗人自称"已是洞庭人,犹看灞陵月",表明自己虽然已经身处洞庭,但心中仍然牵挂着灞陵的明月。这不仅展示了作者对灞陵深厚的情感,也映射出其内心的孤独与不安。
"谁堪去乡意,亲戚想天末"一句,则更加凸显了诗人对家乡无法割舍的情感。这里的"亲戚"指的是亲朋好友,而"想天末"则是在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同无尽的天际一般深远而不可触及。
梦境往往是探索心灵深处的一扇窗户,"昨夜梦中归,烟波觉来阔"通过梦境的形式,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渴望与留恋。梦醒之后,更显得现实中的孤独与落寞。
"江皋见芳草,孤客心欲绝"一句,则是在描绘诗人在异乡看到春日里的芳草时,心中涌起的无尽哀愁。这里的"江皋"指的是水边的高地,而"孤客"则是诗人的自称,表达了他的孤独与心灵上的断裂感。
最后两句"岂讶青春来,但伤经时别。长天不可望,鸟与浮云没"则是在反思生命中的流年与分别。"岂讶"意为难道,不禁令人惊叹;"青春来"指的是青春岁月的到来,而"但伤经时别"则是在表达对逝去时光中所承受离别之痛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故土、亲人和美好事物的追忆与留恋,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以及在异乡漂泊中的孤独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