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琴久不弄,玉匣细尘生
出处:《赠道士参寥》
唐 · 孟浩然
蜀琴久不弄,玉匣细尘生。
丝脆弦将断,金徽色尚荣。
知音徒自惜,聋俗本相轻。
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
丝脆弦将断,金徽色尚荣。
知音徒自惜,聋俗本相轻。
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蜀琴:蜀地制造的古琴。玉匣:精致的琴盒。
细尘生:积满了灰尘。
丝脆:琴弦脆弱。
金徽:琴弦上的金色标记。
尚荣:仍然光彩照人。
知音:理解并欣赏的人。
徒自惜:只能独自珍爱。
聋俗:不懂音乐的世俗之人。
钟期:钟子期,古代知音的典故。
鸾凤声:比喻高雅的琴声。
翻译
长久以来未弹奏的蜀地古琴,琴盒上已积满细细尘埃。琴弦脆弱,似乎即将断裂,但金色的徽记依然闪耀着光泽。
知音懂得琴音之美,却只能独自欣赏,世俗之人本就轻视高雅之音。
若非遇到如钟子期那样的知音,谁能真正领略这鸾凤般的琴声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感。诗人通过对蜀琴的描述,表达了自己才华未被发现的哀愁。"蜀琴久不弄,玉匣细尘生",蜀琴长时间不被弹奏,保存它的玉匣上积满了细微的尘土,这象征着诗人的才华和艺术技艺久未得到施展的机会。
"丝脆弦将断,金徽色尚荣",琴弦因为长时间没有使用而变得脆弱,几乎要断裂,而琴上的金属部分(指琴轸)依然光彩照人,这一对比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冲突:才华虽然受到了磨损,但仍旧保持着昔日的辉煌。
"知音徒自惜,聋俗本相轻",诗人感叹自己是懂得音乐之美的人,却只能独自珍惜,没有遇到能够欣赏他艺术的人,而大众则充耳不闻,这种隔阂让诗人的内心感到孤独和悲哀。
"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没有机会在合适的时刻(指钟与磬配合的音乐节奏)展现自己的艺术,谁又能理解那如同神鸟鸾凤般高贵的音乐之美呢?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不被发现、不被赏识的无奈。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蜀琴的寂寞,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艺术不被理解和欣赏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