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在何处,莫向海门寻
出处:《吴中普门长老乞语》
明 · 杨循吉
普门在何处,莫向海门寻。
只此吴城中,便有紫竹林。
古以水与月,而赞白衣士。
举头即见月,掘地即得水。
朴哉明长老,今往住普门。
济度说已尽,我复将何言。
虽然无可言,愿且举水月。
月在水中明,此理分明说。
只此吴城中,便有紫竹林。
古以水与月,而赞白衣士。
举头即见月,掘地即得水。
朴哉明长老,今往住普门。
济度说已尽,我复将何言。
虽然无可言,愿且举水月。
月在水中明,此理分明说。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明代杨循吉的《吴中普门长老乞语》是一首禅宗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普门长老的敬仰和对佛法的领悟。首句“普门在何处,莫向海门寻”,暗示普门并非外在的实物,而是内心的清净之地,不必向外追逐。接着,“只此吴城中,便有紫竹林”进一步强调了佛法无处不在,就在日常生活中。
“古以水与月,而赞白衣士”借用自然景象,表达出水与月的空灵与智慧,象征着普门长老的品格如同白衣士般纯洁。后两句“举头即见月,掘地即得水”,形象地说明了修行的境界,即在寻常中见真谛。
“朴哉明长老,今往住普门”直接点出主角,赞美长老的朴实与悟性。接下来,“济度说已尽,我复将何言”表达了长老已经将教诲传达完毕,诗人无话可说,但仍然希望借“水月”这一意象来深化理解。
最后两句“月在水中明,此理分明说”再次强调了月与水的相互映照,寓意真理如月光般清晰可见,通过“水月”之说,诗人传达了对普门长老智慧与佛法的深深敬仰。整首诗语言朴素,意境深远,富有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