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太息复太息,百年同木石全文

太息复太息,百年同木石

出处:《感怀十七首
明末清初 · 陈恭尹
太息复太息,百年同木石
富贵比春华,一落谁相识。
不如求令名,高誉流丹青。
丹青虽可慕,人命如朝露。
一身尚不存,令名亦何附。
不如齐死生,无我亦无名。
诚恐朽落时,亦与木石并。
百足既怜夔,蝮蛇复怜风。
是非百年内,展转何能穷。

鉴赏

这首诗名为《感怀十七首(其十二)》,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全诗以深沉的感慨和哲理思考为主线,探讨了人生的价值、名誉与生死之间的关系。

诗中开篇“太息复太息,百年同木石”,以叹息之声起笔,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岁月无情的感慨。接着,“富贵比春华,一落谁相识”两句,将人生中的荣华富贵比喻为易逝的春花,一旦凋零,又有谁能记得曾经的辉煌呢?这反映了诗人对世态炎凉、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

随后,“不如求令名,高誉流丹青”一句,提出了一种追求高尚名声的建议,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像丹青一样流传后世,留下美好的印记。然而,“丹青虽可慕,人命如朝露”又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即使名声再显赫,也无法与生命永恒相比。

“一身尚不存,令名亦何附”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不可替代性,即使名声再大,如果生命消逝,一切都将化为乌有。最后,“不如齐死生,无我亦无名”表达了诗人对生死平等、名利虚幻的领悟,主张在面对生死时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必过分追求名利。

“诚恐朽落时,亦与木石并”则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事物衰败的忧虑,担心自己最终也会如同木石一般,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最后,“百足既怜夔,蝮蛇复怜风”通过类比,指出世间万物都有其独特之处,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整首诗通过深邃的思考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名誉、生死等主题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