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或疑天下儒,久游蓬莱岛全文

或疑天下儒,久游蓬莱岛

出处:《留忠斋山茨
宋 · 包恢
身何止不获,其背谁得窥。
心何存不测,其乡孰能知。
身心尚无迹,屋庐更何即。
变动元不居,问君欲奚适。
放之弥太虚,宇宙总我庐。
收之付野草,山茨敛吾居。
宇宙非穷大,山茨岂云细。
身心非以形,随寓靡有异。
此道淡不厌,淡中味何穷。
万物孰能动,真乐此室中。
或疑天下儒,久游蓬莱岛
岂伊素草茅,但以盖茅好。
达者舍此谁,若将终身茨。
仁宅本同归,问舍非自私。
宇宙浩如许,藏用如谨独。
山固屹不移,茨敝当再覆。
覆可久自娱,庭草听自如。
茅茨或不剪,古圣兴不殊。
乐山见仁人,如茨看荣贵。
此屋虽似卑,谁识最高致。

拼音版原文

shēnzhǐhuòbèishuíkuī

xīncúnxiāngshúnéngzhī

shēnzhǔshànggèng

biàndòngyuánwènjūnshì

fàngzhītàizhòuzǒng

shōuzhīcǎoshānliǎn

zhòufēiqióngshānyún

shēnxīnfēixíngsuíyǒu

dàodànyàndànzhōngwèiqióng

wànshúnéngdòngzhēnshìzhōng

huòtiānxiàjiǔyóupéngláidǎo

cǎomáodàngàimáohǎo

zhěshèshuíruòjiāngzhōngshēn

rénzháiběntóngguīwènshèfēi

zhòuhàocángyòngjǐn

shāndāngzài

jiǔtíngcǎotīng

máohuòjiǎnshèngxīngshū

shānjiànrénrénkànróngguì

suībēishuíshízuìgāozhì

注释

身:身体。
何止:怎能。
窥:看见。
心:内心。
存:存在。
孰:谁。
屋庐:房屋。
即:靠近。
变动:变化。
元:本来。
居:停留。
太虚:无边虚空。
总:全部。
付:交付。
野草:田野杂草。
山茨:山丘上的茅屋。
敛:聚集。
非:并非。
穷大:狭小无边。
寓:寄居。
异:差别。
淡:淡泊。
厌:厌倦。
真乐:真正的快乐。
儒:儒者。
蓬莱:蓬莱仙境。
素草茅:简陋的茅草屋。
达者:通达的人。
舍此:舍弃此物。
仁宅:仁德的住所。
自私:私心。
浩如许:浩渺如斯。
谨独:谨慎独处。
屹:稳固。
再覆:再次修葺。
自娱:自得其乐。
自如:任其自然。
古圣:古代圣贤。
殊:不同。
乐山:在山中快乐。
荣贵:尊贵。
卑:低微。
最高致:最高境界。

翻译

身体怎能不被束缚,谁能看见你的背面。
内心深处难以揣测,你的故乡又有谁知道。
身心都没有痕迹可寻,房屋又在哪里安身。
世间万物变化无常,你将要去往何处?
放逐自我至无边虚空,宇宙皆是我居所。
收拢归于田野杂草,山丘成为我的栖息地。
宇宙并非狭小无边,山丘又怎能算微小。
身心并非仅由形体决定,随遇而安并无差别。
这种道路淡泊无厌,淡中自有深意无穷。
世间万物谁能触动,真正的快乐在此屋中。
有人怀疑儒者长久游历,是否在蓬莱仙境。
并非只因茅草简陋,而是喜欢它的质朴。
通达之人舍弃此物,若选择终老于此。
仁德的住所本相同,询问居所并非私心。
宇宙如此浩渺,如同谨慎独处时的藏匿。
山峦稳固不动,茅屋破旧当再修葺。
修缮后长久自得其乐,庭前草木任其生长。
茅草或许无需修剪,古代圣贤兴起并无不同。
在山中见到仁者,如同看待尊贵的茅屋。
这屋子看似低微,却隐藏着最高境界的智慧。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词人包恢所作,名为《留忠斋山茨》。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表达隐居生活情趣和哲理的诗歌。

诗中的“身何止不获,其背谁得窥”表现了作者对于外界的疏离与自我保护的态度,通过身体不可触及、背影难以窥视来比喻自己心灵世界的封闭。紧接着,“心何存不测,其乡孰能知”则表达了内心世界的复杂和深邃,不为外人所理解。

“身心尚无迹,屋庐更何即”进一步强调了作者与世俗生活的脱节,身体和心灵都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对于物质的住所也持有超然的态度。随后,“变动元不居,问君欲奚适”则是在询问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位置。

“放之弥太虚,宇宙总我庐”表达了作者对于空间的无限扩张和对宇宙的包容性有着深刻的体会。接着,“收之付野草,山茨敛吾居”则是将这种包容性的生活理念具体化为隐居于自然之中的生存方式。

“宇宙非穷大,山茨岂云细”强调了宇宙的广阔和山林的深邃,并非普通所能理解。紧接着,“身心非以形,随寓靡有异”则是表达作者对于物质形式与精神世界的区分,以及在隐居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平静。

“此道淡不厌,淡中味何穷”展示了诗人对这种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的喜爱和赞赏。随后,“万物孰能动,真乐此室中”则是表达了在这样的隐居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真正快乐。

“或疑天下儒,久游蓬莱岛”可能是在暗示对于外界的疑惑,同时也对长期地游历于理想之地——蓬莱仙岛有着向往。紧接着,“岂伊素草茅,但以盖茅好”则是表达了即便是在简单的生活环境中,也能找到满足和喜悦。

“达者舍此谁,若将终身茨”可能是在询问那些通达之人是否愿意放弃这种隐居生活,而选择在山林之间度过一生。随后,“仁宅本同归,问舍非自私”则是强调了这种选择并非出于自私,而是一种回归自然、与宇宙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

“宇宙浩如许,藏用如谨独”表达了诗人对于宇宙之大和个人所能发挥作用之间关系的思考,同时也强调了在这个过程中保持谨慎和独立。紧接着,“山固屹不移,茨敝当再覆”则是在描述山川的坚实与自然界的循环。

“覆可久自娱,庭草听自如”展示了诗人在这种环境中所体验到的长久快乐,以及对周遭环境的顺其自然。随后,“茅茨或不剪,古圣兴不殊”则是表达了即便是在简单、未经修整的生活环境中,也能与古代圣贤一样地享受生命之美。

最后,“乐山见仁人,如茨看荣贵”则是将对山林的喜爱比作对仁德之人的尊敬,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比作对荣华富贵的追求。诗歌以“此屋虽似卑,谁识最高致”作为结尾,表达了即便是在外人眼中看似简陋的住所,也可能蕴含着最为高远和深邃的人生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宇宙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