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传称上洛,斯言得之矣
出处:《辩熊耳》
宋 · 邵雍
昔禹别九州,导洛自熊耳。
熊耳自有两,未审孰为是。
东者近成周,西者隔丹水。
书传称上洛,斯言得之矣。
熊耳自有两,未审孰为是。
东者近成周,西者隔丹水。
书传称上洛,斯言得之矣。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昔:从前。禹:大禹。
九州:古代中国的九个区域。
导:引导。
洛:洛河。
熊耳:地名,位于河南省南部。
未审:不清楚。
成周:古代都城,洛阳附近。
丹水:古代河流,今丹江。
书传:古籍。
称:称为。
斯:这。
翻译
从前大禹划分了九州,从熊耳山引导洛水。熊耳山有两个源头,不清楚哪个是正确的。
东方的源头靠近成周,西方的源头隔着丹水。
古籍记载称为上洛,这样说来,就是这里没错。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学者邵雍所作的《辩熊耳》。诗人以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开篇,讲述了大禹曾从熊耳山导引洛水的故事。他提出熊耳山有两个方向,一个向东靠近成周(洛阳一带),另一个在西面,隔着丹水。诗人引用古代文献中关于上洛的记载,认为上洛的说法可能是正确的,暗示熊耳山的正确位置应该是与上洛相关的那个。
这首诗通过历史传说和地理考证,展现了邵雍对古代地理的探究精神,同时也寓含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求真态度。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哲理,体现了宋代理学崇尚实证和考据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