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无万物灵,徒分万物类
出处:《岁暮自贻吟》
宋 · 邵雍
天道无长春,地道无常珍。
须禀中和气,方生粹美人。
良田多黍稌,薄地足荆榛。
樗栎蓬蒿类,止能充恶薪。
既为万物灵,须有万物粹。
既无万物灵,徒分万物类。
欲出至珍言,须有至珍意。
欲彰至美名,须作至美事。
济时为美事,悟主为珍意。
奈何此二者,我独无一与。
须禀中和气,方生粹美人。
良田多黍稌,薄地足荆榛。
樗栎蓬蒿类,止能充恶薪。
既为万物灵,须有万物粹。
既无万物灵,徒分万物类。
欲出至珍言,须有至珍意。
欲彰至美名,须作至美事。
济时为美事,悟主为珍意。
奈何此二者,我独无一与。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天道:自然规律。地道:地下资源。
中和气:中庸之道,平衡和谐。
粹美人:纯洁美丽的象征。
黍稌:谷物,泛指粮食。
荆榛:野生灌木,象征贫瘠。
樗栎蓬蒿:比喻低贱之物。
恶薪:劣质燃料。
万物灵:人类或万物的主宰。
万物粹:万物的精华。
至珍言:极其珍贵的话语。
至美事:极尽美好的行为。
济时:救世,应时。
悟主:理解并遵循主要原则。
翻译
自然界没有永恒的春天,地下也没有永久的宝藏。必须拥有中庸之气,才能孕育出纯粹的美人。
肥沃的土地适合种植黍稌,贫瘠之地则长满荆榛。
樗栎蓬蒿这类低贱之物,只能用来做劣质的柴火。
既然被称为万物的灵长,就应该具备万物的精华。
如果缺乏万物的精华,只会被归类为万物之一。
想要说出最珍贵的话语,心中必须怀有珍贵的意念。
要显扬崇高的名声,必须做出崇高的行为。
在时势中发挥作用是美好的事情,理解并遵循主旨是珍贵的意念。
然而这两者,我偏偏一样都不具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的《岁暮自贻吟》,主要表达了对自然法则和人生价值的思考。首句“天道无长春,地道无常珍”揭示了世间万物变化无常的道理,暗示没有永恒不变的美好。接下来,“须禀中和气,方生粹美人”强调了平衡和谐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内心平和,才能孕育出真正的美好。
诗中通过“良田多黍稌,薄地足荆榛”描绘了不同土地的特性,暗示人也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恰当的生活方式,不宜好高骛远。接着以“樗栎蓬蒿类,止能充恶薪”比喻资质平庸之人只能做低微之事,进一步强调了个人价值的定位。
最后四句,“济时为美事,悟主为珍意”指出,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和对真理的领悟,而这两者,“奈何此二者,我独无一与”,诗人遗憾自己未能完全做到。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邵雍的道德修养和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