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直道而骤谏,遭重昏之见危
出处:《登姑苏台赋附歌》
唐 · 任公叔
中心不必兮子胥何为?怀直道而骤谏,遭重昏之见危。
将渔父以抗迹,且垂钓于江湄。
将渔父以抗迹,且垂钓于江湄。
鉴赏
这段诗句出自唐代诗人任公叔的《登姑苏台赋附歌》。从鉴赏角度看,这几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政治清明、官员直言不讳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忠言容易遭到压制和危险的情形。
“中心不必兮子胥何为?”这句问话带有一种无奈感,似乎在质疑内心的正直与外界的不公之间该如何取舍。在这里,“兮”字读作“yù”,表达一种停顿和转折,后面的“子胥”指的是古代忠臣子胥,他因直言被诛,这里用来比喻诗人自己可能面临的境遇。
“怀直道而骤谏,遭重昏之见危。”这句话中,“怀直道”表明诗人内心的正直和坚持,而“骤谏”则是急切地进言,这通常发生在政治环境压抑时期。然而这样的行为很容易导致“遭重昏之见危”,即遭到权力者的不满和打击,处境变得危险。
接下来的两句:“将渔父以抗迹,且垂钓于江湄。”则是诗人表达自己对于这种政治现实的无奈与逃避。这里的“渔父”指的是古代隐逸者,常用来比喻那些不愿意参与世俗纷争的人。“抗迹”意味着诗人想要效仿这些隐逸者的做法,以保持自己的清白和独立。而“且垂钓于江湄”则是具体的隐逸生活写照,“垂钓”指的是垂鱼线,即钓鱼的行为,“江湄”是水边的地方,这里象征着诗人渴望的宁静与自由。
总体来说,这段诗句通过对古代忠臣的引用和隐逸生涯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对于政治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深刻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