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者何纷纷,姿状颇秀举
尘逐冠敝损,人来还复去。
马蹄日月长,踏尽西北路。
近者何纷纷,姿状颇秀举。
传言天子诏,士得四方赴。
来如鹊翅翻,去若蝇头聚。
市儿屈指计,过百日未暮。
昔周方盛时,得士才十数。
唐虞此为盛,中复容女妇。
昔何称才难,今也宁异趣。
但恐所取异,今古殊尺度。
夫君乃高才,久有及物虑。
今又奋绝去,挺拔欲自树。
余穷非所知,久有山林素。
但无百亩粟,乃就群才赋。
仕道得亦嗟,困穷失为惧。
二者各有命,予亦何所与。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行子:远行的人。梁宋:古代地名,泛指中原地区。
尘逐冠敝:尘土附着在破旧的帽子上。
士得四方赴:各地的士人接到命令前来。
市儿:市井之人。
昔周:过去的周朝。
唐虞:唐尧和虞舜,古代盛世的象征。
女妇:此处泛指女子。
才难:人才难得。
异趣:不同的追求或标准。
挺拔:直立,此处形容自立自强。
山林素:隐居山林的生活理想。
百亩粟:大片农田,象征富足生活。
仕道:仕途,做官的道路。
困穷:困厄贫穷。
翻译
行子头上积满尘土,像是梁宋路边的泥土。尘土随着破旧的帽子磨损,行人来了又走。
马蹄踏遍西北漫长的路途,日月如梭。
近处的人们纷至沓来,姿态出众且举止优雅。
传闻天子下诏书,各地士子纷纷赶来应召。
他们来时像喜鹊展翅,离去时像苍蝇聚集。
市井之人计算着日子,一百天过去仍未结束。
昔日周朝兴盛时期,仅得数十位贤士。
唐虞时代人才鼎盛,女子也能参与其中。
过去曾感叹人才难得,如今情况是否不同。
只担心选拔标准各异,古今衡量尺度大相径庭。
您的才华出众,长久以来就有济世之志。
如今您再次奋发离开,意欲独立树立自己的形象。
我身处困境不甚了解,向来向往山林生活。
只是没有百亩良田,只能加入众人争夺功名。
仕途之路有时值得庆幸,但困厄贫穷令人忧虑。
这两者各有定数,我又能插手什么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古时士子奔波于科举之途,怀才不遇的艰辛与无奈。开篇即以“行子冠上尘”、“梁宋道傍土”勾勒出一幅学子赶考之景,随后“尘逐冠敝损,人来还复去”则透露出士子们奔波劳碌的生活状态,以及对科举成功与否的渴望。
"马蹄日月长,踏尽西北路"一句,形象地表达了考生们为了追求学问和功名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接下来的“近者何纷纷,姿状颇秀举”则展示了士子们在科举中的表现和才华。
紧接着,“传言天子诏,士得四方赴”一句,说明了朝廷对人才的重视与召集,而“来如鹊翅翻,去若蝇头聚”则描绘出士子们前来应试的热闹场面。
"市儿屈指计,过百日未暮"表达了时光匆匆,人们对科举成功的迫切期盼。随后,“昔周方盛时,得士才十数”及“唐虞此为盛,中复容女妇”,则是对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回忆和赞叹。
诗人通过“昔何称才难,今也宁异趣”一句,抒发了对当时科举取士标准改变的感慨。而“但恐所取异,今古殊尺度”则表达了对选拔标准变化可能带来的担忧。
在接下来的部分,“夫君乃高才,久有及物虑。 今又奋绝去,挺拔欲自树”,诗人赞美李公安的才能,并对其决心追求学问与功名表示欣赏和支持。
最后,“余穷非所知,久有山林素。但无百亩粟,乃就群才赋。仕道得亦嗟,困穷失为惧。二者各有命,予亦何所与”则表达了诗人自身的处境和感受,以及对于科举之路的迷茫和无奈。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士子科举生活的描写,反映出古代选拔人才的严峻与复杂,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人才的尊重与对未来命运的不确定感。